广东媒体人感慨珠江口过江难 惊叹武汉8桥飞架长江

07.11.2014  10:04

  近日,一位湖北籍的广东媒体人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上发出一篇题为《一个武汉,打败广东》的长帖,帖子中感慨上世纪90年代经历武汉过江之痛,现在广东工作常遇珠江口过江难,10多年后重回武汉惊叹8桥飞架长江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巨变。此帖经长江网论坛转载后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引起网友围观。

  发帖人胡文是湖北随州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从武汉大学毕业,因武汉当时仅一座长江大桥过江,曾饱受武汉过江交通拥堵之苦。他在帖子中说:“我被武汉长江大桥的拥堵堵怕了——以至于离开时都要拖着行李先从武汉关码头乘轮渡到中华路码头,再打的到武昌站。”到广东工作后,他发现从1997年至今,偌大的珠江口依然只有一座虎门大桥形影相吊。与此同时,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蓬勃而起,汽车保有量连年翻番,地处咽喉的虎门大桥早已超负荷。

  而10余年后胡文重回武汉,已是8桥飞架,巨变让他震惊。他在帖子中赞叹到:“长江二桥建成后仅19年功夫,就建起6座长江大桥。最大变化,莫过于长江之上,武汉硬是通过大桥飞架形成了二三环。大武汉在长江上的万千气象,确立了自己华中第一都市地位。

  这一热帖在网上迅速引起围观。记者昨日看到,目前论坛点击量已超4万。不少武汉人留言称,“武汉的发展速度不输北上广”,“武汉一直在发生改变,并且效果实实在在,如今过江拥堵确实强些了。

  此帖引燃了武汉人对家乡桥梁建设的自豪之情。网友“见字如面”留言说:“作为一个武汉人,平时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便,直到不少外地朋友开始感慨武汉的巨变,自己才猛然发现,原来武汉这座城市已变得如此美好和大气。从经济总量来看,武汉无法和珠江口周边城市相比,但应看到,在过江交通建设上,‘珠江口之困’折射出差距,家乡武汉的交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实实在在。”网友“陌上桑”认为,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确在桥梁建设上有其独特的必要性和优势。

  从38年建成一座桥到平均2年一座

  8桥飞架长江见证武汉

  从38年建成一座到如今一两年建成一座,目前,武汉市已建成8座长江大桥,在建和规划建的还有3座。

  1957年,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隔38年后的1995年,才开通第二座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二桥建成后,与长江大桥相呼应,组成了28公里的武汉内环线,同时成为四条国道和十条省干线的过江通道。

  此后,武汉建桥开始加速。2000年9月,武汉第三座长江大桥——白沙洲大桥建成通车;仅隔一年,武汉军山大桥跨越长江,成为当时长江上最宽的公路桥;2007年,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凌空飞架,画圆了国内最长的城市外环线;两年后,世界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在中国高铁建设的凯歌声中通车,创下跨度、荷载、速度、宽度4项世界第一,并打通了武汉的三环线;2011年12月,二七长江大桥建成,打通武汉二环线,为武汉长江二桥“减负”;而今年底即将通车的鹦鹉洲长江大桥,将“画圆”二环。目前,武汉已实现了8桥飞架长江的格局。

  武汉第9座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本月开建;第10座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也已获批,即将开工;第11座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则作为规划预留。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千亿元的武汉城建投入中,过江通道和轨道交通建设首当其冲,为重中之重。

  目前,过江桥梁通道建设带来的效果已经显现。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显示,由于二七长江大桥的分流,长江二桥车流量较去年下降,二七长江大桥通行状况较畅通,还未达到设计负荷。据了解,虽然武汉主城内过长江车流量从去年的45万增至今年47.5万辆,但总的来看,目前已通车的跨长江桥拥堵状况缓解,车流量进一步均衡。预计年底鹦鹉洲长江大桥通车后,交通压力还将进一步缓解。

  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本涌表示,武汉的两江三镇格局注定了过江交通是武汉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城市发展,过江的交通需求速度超过了整个城市交通的平均增速,而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过江首要考虑架桥。此外,武汉居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也让其承担了更多国家通道功能,比如京广高铁、沪汉蓉大动脉从武汉过江。

  纵观沿江其他城市,重庆已建在建24座跨长江桥,宜昌6座、南京5座,芜湖、南通均为2座,上海建起1座跨长江大桥,还有9座大桥跨越黄浦江。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