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巴适酒店老板“玩失踪” 大家喊你回来还钱

06.05.2015  13:37
  

  图为:位于武昌徐东的巴适门店已经停业,人去楼空

  主打川菜牌的武汉巴适酒店,曾在三镇盛极一时,最多时开了九家分店。今年4月下旬,其最后一家自营店悄然关门,店老板悄然“失联”。

  拖欠员工20余万元工资,供货商500多万元的欠条没有兑现,银行和小贷公司找上门,转让的门店也未厘清关系……巴适背后,有着多大的财务黑洞?

  酒店关门或转让,总会有各种无奈。选择一走了之,不是负责任的表现。巴适的员工、供货商和合作伙伴呼吁,巴适老板张某应站出来面对现实。

   员工说

  最后自营店关门拖欠20余万工资

  巴适,是巴蜀方言,“舒服”、“安逸”和“超级爽”之意。来自四川的覃军告诉记者,他在武汉巴适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下简称巴适)融科天城店做厨师,店方欠他一万二千多元工资,他感到很不爽。

  今年4月15日,巴适汉口融科天城店,未能正常发放员工3月份的工资。“当时酒店老板张某说,工资要缓一缓,到4月20日会发。”员工们知道,融科店的生意确实不太好,春节前后旺季时,每天只能炒四百多个菜,到了春天淡季,只能炒两百多个菜。

  4月20日,老板张某没有如期发工资,有员工和他通过最后一次电话,就再也无法与他取得联系,张某的妻子、巴适店法人代表吴亚萍也一同“失联”。其间,有许多服务员陆续请假。4月22日,因服务员严重短缺,巴适融科天城店被迫关门谢客。

  厨师覃军说,当时曾有员工提议,大家再坚持几天,用营业款发工资。但考虑到许多顾客是刷卡消费,还有的使用消费券或低价团购消费,员工“自救”经营未付诸实施。

  武汉巴适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财务会计刘文迪,月薪6570元,最后50天的工资也没有领到。刘文迪告诉记者,仅巴适融科天城店和汉街店,3月应付员工工资为7.1万元和7.3万元。巴适关门前,拖欠员工的工资达20余万元。

  在巴适融科天城店的大门上,张贴有劳动保障监察调查询问通知书,被询问人是巴适酒店,主要调查今年2-4月期间,该酒店的考勤记录、社保缴费凭证等。江岸区人力资源局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表示,目前正处于调查阶段。

  巴适会计刘文迪,除了掌握员工工资表外,还要负责巴适供货商对账。他称个人为巴适垫付房租款等支出50万元,现在无法讨回,而且确认巴适还拖欠巨额的货款。

   供货商说

  货款结算缓一缓

  累计达到545万

  5日上午10时许,黄远阶师傅匆匆赶至汉口球场派出所门口时,手机骤然响起,来电的是华南海鲜的徐老板,他在电话里催问:“么时候能够还钱?”“我欠徐老板13万元,巴适老板欠我132万元,我正准备报案,你给我证明一下!”说着黄远阶将手机递给了记者。

  来自黄陂的黄远阶,2008年成为巴适酒店的鲜鱼供应商。他回忆说,仅仅一两年,巴适就欠他40多万鱼款,后经厨师长担保,巴适支付数万元货款后,他才继续送货。

  每天,黄远阶从汉口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购进鲜鱼,分别运送至巴适武汉天地店和徐东店,平均每天送鱼一千公斤和八百公斤左右,“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送鱼,还要负责打鳞和剖开!”黄远阶感叹赚点儿钱不容易。

  巴适酒店负责人称,酒店扩张需要资金,货款结算缓一缓。拖欠的鱼款越来越多,黄远阶用房屋作抵押贷款30万元,这笔流动资金很快也变成了欠条。2014年11月,已债台高筑的黄远阶,只得暂停给巴适送鱼。黄远阶手中的欠条显示,武汉巴适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至今仍欠他132万元,他欠外债30多万元,天天有人讨债。

  汉口球场街大菜场商户任女士表示,自己给巴适酒店供应鸡肉五六年,最多时要送六个店,煨烫的是老土鸡,员工餐用的是三黄鸡,还有凉菜用的公鸡等,都要活杀现宰,为确保供应曾请两个人帮忙。前三四年,货款都能及时结清。2013年底开始,巴适老板张某以新店开张装修为由,让他缓结货款。目前,任女士还有35.7万元的送鸡货款没有结回,折合土鸡达5000只以上。

  汉口中环商贸城F-8栋20号的高长生,是巴适酒店的资深供货商。早在2007年,巴适酒店在香港路上的第一家单店开张时,高长生就开始给酒店送干调料,供应品种达200多个,目前尚有107万元未收回。

  供货商提供巴适所欠货款清单显示,水产200万元,食用油38万元,鸡蛋12万元,配菜76万元,豆腐65万元,等等,巴适酒店所欠供货商货款合计545万元。

   探访店面

  巴适下属门店

  或关门或易主

  2007年4月,巴适酒店发轫于汉口香港路中段,一家单店从零开始。辉煌时巴适酒店在武汉三镇开下九家分店。2013年,巴适香港路店移师融科天城,这也成为巴适坚守的最后一家自营店。今年4月22日关闭停业后,记者昨日见到,该店至今大门紧锁。

  2013年开业的巴适光谷店,现已改换门庭,成为鑫小城故事餐厅。巴适武昌汉街店,于2011年9月开业。记者昨探访发现,汉街道路指示牌上130号仍标为巴适,可现场在重新装修,并张贴了招聘启事。现场工作人员称,他们是通过汉街物业直接租赁,与此前一个月就关门的巴适没有联系,现装修改为茶屋。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008年10月和2011年7月开张的巴适武汉天地店和经开万达店,也分别于2014年8月和10月先后关门。

  目前仍保留巴适店招牌的,还有武昌徐东店、汉口菱角湖店和硚口武胜店。巴适员工称今年3月6日接到电话,这三个店已被武汉老村长私募菜餐饮有限公司(下简称老村长)接手,新产生的货款由老村长支付。

  老村长股东和相关负责人李志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村长接收巴适三个店的品牌、店铺和员工,已支付巴适400余万元,目前无法联系上巴适的吴亚萍和张某,不能办理过户手续;而且,事先不知道巴适债务缠身,现在银行、小贷公司均已找上巴适门店,向巴适公司追讨贷款。“我们也是受害者!”李志伟无奈地说。

  5日,记者拨打巴适负责人的电话,吴亚萍尾号6666的手机已停机,其丈夫张某尾号2277的电话已关机。

   原因追问

  关店转让本正常

  老板不应“玩失踪

  巴适酒店为何关门?原因众说纷纭。

  武汉餐饮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旺林认为,巴适开店选择的多为商圈,经营成本(房租、物业费)高昂,加上人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餐饮业利润日趋下滑,这是盲目扩张带来的悲剧。

  还有人认为,巴适酒店管理存在问题,此前其凉菜间保洁不到位、调料罐直接与垃圾桶接触等被媒体曝光。

  李旺林秘书长认为,未来餐饮的发展趋势仍是大众化餐饮,要长期持久地发展就要做接地气、平民化的餐饮。关店转让本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在赚钱的时候广开店,亏本之时选择休整。但是,关门不等同于甩包袱。

  湖北金卫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海夫认为,只要工商注册未注销,其主体资格就存在,员工、供货商等债权人,可通过法院起诉要求公司还款。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就要进入破产程序,债权人按照债权比例分割公司去除清算费、税费、工资等的剩余资产。

  5日,部分巴适的员工和供货商辗转法院和警方,希望巴适酒店老板早日现身,给大家一本明白账,而不是逃避现实,将众人置于困境。

   据武汉晨报报道:

   巴适数家店关门 “老村长”入主

  顾客充值卡、打折券等善后仍在协商中

  昨天,有网友向晨报报料,称本地以做正宗巴适川菜的巴适餐厅全部关门转让,并有吃货发微博称这是“武汉吃货的噩耗”。当天,记者通过联系终于取得最新消息,巴适餐厅在汉的大部分连锁店确实已被本土老村长私募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老村长”)收购,并且一直保持正常经营。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购买过该店充值卡或优惠券等有价券卡如何处理,巴适餐厅相关各方仍在积极协调解决中。

  “老村长”接手“巴适

  昨天,记者在巴适融科天城连锁店看到,该店已经停业,酒店大门被一把大锁锁住,店内已经人去楼空。随后再到菱角湖万达的巴适连锁店,该店仍在继续营业。店内一服务员承认确有巴适关门转让一事,说了酒店已经换了老板。不过店内人事变动并不大。

  之后,记者联系上“老村长”酒店负责人李先生,李先生说,“老村长”已收购了巴适在汉的7家连锁店,目前这7家连锁店部分正在装修改造,其余还在正常营业。

  对于外界传说的“巴适”经营不善,拖欠供应商货款及员工工资,李先生只说,接手“巴适”前的事不便插手。“老村长”接手后一定会尽力保障员工、合作伙伴及顾客等各方的权益。对于消费者比较关心的购买过该店充值卡或优惠券等有价券卡如何处理,他们会联合相关各方积极协调解决。

   巴适”输在扩张太急

  巴适餐厅2010年左右进汉,首家旗舰店落户武汉天地,巴适餐厅将人均消费定在50元的消费水平在武汉天地这种消费区域属于比较低的价格,一下就打开了一片市场。据网上吃货留言,“当年为了在武汉天地的巴适吃顿饭,要排号等上两三个小时。

  随着“巴适”武汉天地店的成功,巴适也步入了快速扩张期,短短数年工夫,“巴适”就在菱角湖万达、经开万达、凯德广场、楚河汉街、福星惠誉格兰大道、融科天城等多个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开出8家连锁店。

  快速扩张不但造成其资金链出现巨大压力,其在人才培训、企业管理等方面均暴露“后脚乏力”的问题。由此连续出现菜肴品质下降、酒店环境差、服务人员态度差等诸多问题。2011年还曝出回收顾客吃剩的辣椒加工再用、不清洗餐具、服务员偷菜吃等丑闻,对该品牌信誉造成很大影响。

  不过,“巴适”到底是不是因为经营不善,在武汉兵败如山倒?记者多方打听仍无法联系上巴适餐厅原来的负责人,没有得到正面回答。

   外来和尚难念经?

  武汉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望林直言,武汉虽然是向四方敞开大门,但不是所有外来企业都能适应这方水土。此前谭鱼头、秦妈、陶然居、小肥羊等一批外来餐饮大腕在汉“扑腾”数年甚至数月之后铩羽而归。

  对于“巴适”败走江城,李总结了三点:一是定价提高,背离了“大众消费才是餐饮立命之本”的信条。李说,高消费在数年以前还可以通过政务、商务等公款消费,支撑起一个小众消费市场。但在“央八条”以后,不转型,就等死,“巴适”很不幸成了后者。

  第二,每一个能快速发展的连锁餐饮企业必须有一个管理到位的中央厨房,才能保障每一家连锁店的菜肴品质标准化。第三就是菜肴口味未能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