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将推行学区制改革 强校弱校捆绑发展

22.02.2016  11:12

  优质教育供给不足,加剧了择校冲动。今年起,武汉市决定将“弱校”与“强校”绑成一个个学区,互派校长、教师跨校兼课,整体考核教学质量等,破解“上好学难”这一突出问题。

  武汉市教育局、编办、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联合发文,推进这项“学区制”管理改革:创新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将一定数量的义务教育学校组成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学区制管理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义务教育学校组成的学区:各区按名校引领、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区域合作要求,建立多元共享模式。要求学区内各校校长、教师要定期交流,跨校兼课;组建学区学科教研组和教学质量评价组,统筹制订教学教研活动,开展学区集体备课;建立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安排学区内教育资源。

  此前,武汉市江岸区、武昌区等分别以“学校联盟”、“学区”等方式进行了学区制试点。江岸区组建了五大教育联盟,其中,以名校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为引领,吸引附近育才中学、市十三中、汉铁寄宿初中组建教学联盟,联盟学校的教师每年开展校际交流的比例不少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鼓励整班教师对口交流任教1至3年,联盟内学校教师集体备课、一起参加培训学习、同享校际教育资源,联盟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学区制另一种形式是高校、名校集团学区托管。目前,武汉市政府出资,邀请武大、华科大、华师大、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教育学院,托管31所农村薄弱学校。受托方需在3年内将31所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成优质学校。

  据悉,武汉市发改委已将学区制管理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优先安排。市编办和人社局制定学区制管理教师编制和人事政策,提高承担传帮带的优质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数量。市教育局、财政局对学区制管理工作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建立学区捆绑式”考核机制,纳入年度部门绩效评价。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