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者赞屠呦呦:科学家风范值得科研工作者学习

06.10.2015  11:30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震)“以前,各界普遍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最有可能在物理、化学和新材料领域上得奖,没想到会是从古老的中医药中突破。”昨天,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导杨静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早在4年前,屠呦呦就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成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拉斯克基金会在获奖人介绍中这样评价,“已有数亿人因此受益,未来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长。

  杨静介绍,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好,屠呦呦的科研一度陷入僵局,她重新翻阅医学典籍,最终从一本古代药书中得到启发,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终于取得了成果。

  杨静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屠呦呦被聘为博导的时间较晚,也不是院士和首席科学家,可以说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之前并不为人所知,甚至有人因此对她获得拉斯克奖表示质疑。但她大半生都在科研工作之中,甘愿坐冷板凳,面对外界的各种杂音平静处之,这就是科学家的风范,值得我们所有科研工作者学习。

  武汉大学医学部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教授、博导董惠芬,昨天第一时间把屠呦呦获奖的消息转告给她的学生们。作为同是研究寄生虫病的女性科研人员,她非常敬佩这位前辈,屠呦呦40岁就研制了这种抗疟药物,直到80多岁才相继获得世界医药学界的大奖。她总是拿此事例给学生们讲:“虽然随着经济进步,现在寄生虫疾病发病降低,这门学科看似小学科,但像屠老师这样一样能获得大成就。”她介绍说,在疟疾这一个病上,到目前已经获得3个诺贝尔奖。

(责任编辑: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