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第十四届“杰出青年(教职工)”风采展示

18.05.2021  18:33

通讯员:唐兴亮

为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和引领广大青年教职工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近日,学校工会组织开展了第十四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评选表彰活动,最终确定20名青年教职工被评选为第十四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荣誉称号。现对入选者进行风采展示。(按顺序笔画排序)

王连荣,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

国家级青年项目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入职武汉大学任教,致力于微生物生理生化及功能基因研究、尤其是细菌DNA骨架磷硫酰化修饰系统的研究以及表观遗传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Microbiology,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mBio,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担任科技部973课题组长,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子课题等。

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特聘研究员。

吕德文是一位具有公共影响力的社会学者。十多年来,他每年开展2个月以上的田野调查,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出版7部专著,发表数十篇论文,在基层治理研究领域获得丰硕成果。他还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其中10万+评论就有80多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近三年参与多个中央部门的决策咨询工作,有16篇资政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采纳,产生了实质性政策影响,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吕德文爱岗敬业,认真站好讲台。连续三年作为带队老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共同入户调查,指导学生获得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在研究生的学业指导、思想引导等方面,他对学生有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开放之心,善于因材施教,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李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潜心治学,科研成果丰硕。获省部级学术奖励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著作3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

开拓创新,教改成果斐然。首创“培养小组计划”,主持修订学院本科生的全部培养方案,积极探索科研实习新模式,加强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的协同创新。

科教融合,教书育人并进。作为主讲人之一的《马哲原理》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粹九讲》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乐于奉献,社会服务突出。长期担任马哲教工党支部书记,曾获评“哲学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支部也多次获评学院优秀党支部。

杨冰香,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副教授。

坚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成效突出,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武汉大学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构建精神障碍延续性护理及信息化危机干预模式,使数万患者受益。发表专著两部、以第一/通讯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20篇)。新冠疫情期间,致力于心理危机干预并发表高水平论文,以第一/通讯在医学顶刊The Lancet Global Health(IF= 21.597)、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IF=14.119)等发文,总被引1300余次。热心社会服务,推动社交网络用户自杀防控,任心理危机救援公益组织“树洞行动救援团”理事会执行主任,该组织暂时阻止了3629次自杀,被人民网等两百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杨林清,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招生工作处处长。

杨林清同志在不同工作岗位尽职尽责,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在纪委工作期间,工作成绩较为突出,曾在湖北省纪委、中央纪委派驻教育部纪检组借调,办理重大、复杂案件多件,全程参与中央巡视组巡视武汉大学的协调联络和整改工作。任校团委书记期间,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团学组织改革,抓实基层基础,共青团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不断提高,校团委获湖北省考核第一名,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20年2月中旬返校做志愿者,发放物资近30天,樱花值守近20天。疫情期间调任研究生院工作,首次通过网络远程方式完成硕士复试和博士综合考核,顺利完成疫情期间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组织做好疫情常态下夏令营活动、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复试录取工作,考试安全平稳。不断深化研究生招生工作改革,落细落实国家政策,加强规则前置审核和服务对接工作,我校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肖璇,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2020年1月武汉封城时,交通均停运,正在休年假的肖璇和同为医生的丈夫立即请战,想法借车于26日历时30小时、1500公里从海南开车返回武汉,夫妻各自立即投入到所在医院的抗疫临床工作中。

2019年3月,在南航CZ6537航班上,一名40岁乘客突发不适呼吸困难,当时作为援琼医生的肖璇立即伸出援手,成功救人。

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肖璇作为18、19批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支援海南省,挂职期间一直奔波在基层,指导开展全省140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筛查项目;促成省内首家跨省医疗集团成立,助力县级医疗发展;构建基层卫生院眼病慢病管理体系,开展首家5G远程医疗门诊,基层卫生院人工智能诊断平台建设,撰写调研报告《构建全省眼病慢病管理体系调研报告》和《海南省学生眼疾病筛查项目调研报告》,发表慢病管理相关的卫生经济学论文,所做工作获得了当地同事和民众的肯定。

临床工作中不断专研和创新。2019年6月肖璇作为负责人成立眼部疾病介入治疗MDT团队,开展湖北首例超选眼动脉介入溶栓手术,获批院一级新技术,至今已救治全国近100例“眼梗”患者,2020年开展湖北首例、全国第9例人工虹膜植入手术,后不断改良和创新手术技术,让更多眼外伤患者获益。

医者仁心,师者恒心。对一线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充满热爱。2020年11月肖璇在武汉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特等奖;12月第二届湖北省健康科普大赛中获一等奖。

肖湘衡,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在工作方面,肖湘衡始终以高标准、高要求来规范自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力争把所有任务都完成到极致,在工作和科研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家级青年项目入选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学生培养方面,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研究兴趣,支持学生全方位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研究生期间发挥其长,弥补其短,是学生进入科学领域的引路人。担任英国物理学会China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ChemPhysMater 编委,Chinese Physics Letters (CPL)、Chinese Physics B (CPB)、《物理学报》、《物理》四刊联合青年编委, InfoMat 青年编委,Tungsten青年编委。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吴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江淡泊名利,教书育人,默默奉献。新冠疫情爆发初始他就率先制订学院系列网上教学方案。他指导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本研学生发表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他指导留学生创业并在“学习强国”征文中获奖。他的教学论文曾获学校特等奖、“教与学革命”三等奖。

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等项目,开创了学校人文社科学者首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历史记录。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他构建、研发的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已在全国多个县市成功应用。

从武汉封城之日起,他就主动参加并承担“党员突击队”防疫任务,积极响应武汉血液中心召唤,为守护武汉贡献一份热血力量。

吴世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型教师,吴世文同志的科研和教学成绩突出,各方面发展均衡,展现了武汉大学青年教职工的责任、担当与风采。他在思想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政治素质过硬。他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期常量完成教学任务,撰写了7篇教学研究论文,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研论文奖4项,在教学创新中探索了“读书会+科研小组”的研究生育人方式。在科研中形成了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突出。近5年来,出版专著1本,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等10余项课题,获得了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共2次)、湖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7-2018年)等20余项奖励。

张洪艳,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流流动编制项目主任,国家级青年项目入选者、湖北省杰青,IEEE高级会员、Elsevier高被引学者。

围绕遥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张教授长期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主讲4门本科生专业课程,指导研究生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SCI论文68篇,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项,先后荣获IEEE全球数据融合大赛冠军、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应邀担任4个SCI 期刊副主编,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在国产遥感数据处理、农业、国土、刑侦等多个热点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张晓平,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作为支部书记,抓好党建主责主业,通过党建促进支部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和助推作用。带领支部入选全国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作为党支部书记和系主任,疫情期间带领支部党员参与党员突击队,号召系教职工在线上教学、志愿服务等方面积极作为,践行了“走在前、作表率”的承诺。

作为教师,坚持言传身教,指导多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优秀本科毕业生、优秀博士毕业生等荣誉。带领团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总被引2300余次)、发明专利12项,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作为青年学者,主张“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兼顾国际视野与中国西部长大隧洞建设,特别是世界级难题的川藏铁路建设重大现实需求与理论研究尖端前沿,对武汉大学发展深埋长大隧道掘进研究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涛勇,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教授。

202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担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卫星测高指导委员会委员。

金涛勇同志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参与学科和专业建设,助力形成特色与优势。工作中以立德树人为本,主讲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5门,潜心学术,勇于创新,在卫星大地测量理论方法及其海洋和水文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被用于我国海洋二号、高分七号卫星测高数据处理和下一代测高卫星预研,以及沿海地区数字高程基准建立和陆海垂直基准统一,服务国民经济和海洋强国建设。

郑国兴,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自2005年从教至今,电子信息学院郑国兴教授始终站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他长期从事微纳光学研究,在超材料与微纳光学的融合方面形成特色,解决了器件功耗高、多功能集成串扰等诸多瓶颈问题,研究成果被国外学者评价为“替代技术”。他主持国家自科基金4项,发表了包括Nature和Science子刊在内的TOP期刊论文4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同样兢兢业业,成果突出。他担任班主任的15级光电三班曾获武汉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他指导国家级大学生科研项目2项,已结题的1项获评“优秀”。研究生方面,他指导2名研究生获全国研究生数模竞赛一等奖、2名毕业生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光学教育最高荣誉),3人次获武汉大学学术创新一等奖等。

定明月,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煤/生物质基能源高值化利用,CO2催化转化制取高值化学品,生物质碳基材料用于储能等。设计建立了千吨级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合成集成工艺和相配套吨级工业催化剂研制平台。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级项目6项等,个人经费近2000万元。在集成工艺,装备制造,工业催化剂开发等方面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ACS Catal.、Appl. Energy等国际能源和催化权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被《Science》期刊进行亮点评述。

赵鹏,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4/4),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国家级青年项目入选者。

潜心学术,传承了武汉大学植物有性生殖的研究特色,并进一步创新,在植物单细胞分离、显微操作及单细胞测序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同时,在植物有性生殖领域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如植物是如何防止多精入卵、父母亲本双方对早期胚胎发育的贡献、早期胚胎细胞命运决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含共同)在Nature,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al Cell,PLoS Biology,Autophag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20余篇,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祝捷,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获2019年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2020年“湖北省十大法治人物”、第六届“湖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工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在境内外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在《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撰写对策报告30余份,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和中央、省部级单位采纳20余份。勇做科研抗疫逆行者,深入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调研,撰写多份方舱医院建设和抗击疫情国际治理的对策报,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袁荃,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学院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每天都穿梭一个忙碌的身影,这就是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袁荃教授的日常工作写照。

2000年,袁荃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从此与武汉大学结下不解之缘。袁荃先后到北京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深造,2011年受聘教授回到武汉大学任教。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袁荃教授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科研前线,带领学生不断探索,在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也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以第一单位发表Science的零记录!

德才兼备,良师益友”,袁荃教授对学生也关怀备至,尽心尽力为学生提供帮助,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荣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袁荃教授不仅是学生钻研学术的启明星,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

鲁志兵,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中南医院)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武汉大学心肌损伤与修复研究所所长,湖北省青年医学领军人才。

他作为医生,视病人如亲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作为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导师,掌握最先进的导管操作技术,尤其是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术以及冠心病介入术;作为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作为学者,专注自主神经调控与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IF>20分的1篇,IF>10分的1篇,IF>5分的6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0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项、多项省市级项目及多项横向研究课题。

曾翔,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运输服务中心车辆运营部副主任。

主要从事车辆调度与安全管理工作。该同志在疫情防控初期主动请战,在如家隔离点一线岗位连续工作66天,转运发热、隔离、疑似病患104人次,足迹遍布市内各大医院;在日常工作中围绕立德树人、建设“双一流”的宗旨,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各项运输服务任务,与院系开展安全共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2018-2020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2014年获评“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工作学校先进个人”,2019年获评“集团安全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获评湖北高校“最美后勤抗疫人”,2020年获学校疫情防控通报表扬。

楼笛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楼笛晴老师系武汉大学海外引进人才,2018年起,楼笛晴老师响应学校号召,前往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开展援助工作,并于2019年冬季再次前往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参与支援。2020年,楼笛晴老师加入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前往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援工作。在藏期间,楼笛晴老师承担了政法学院的行政工作,并为政法学院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以及学术讲座,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服务期满之际,获得了“西藏大学2020年度优秀工作人员”称号。同时,楼笛晴老师也作为在藏博士服务团的团干,参与了第二十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的管理工作。2020年底,楼笛晴老师响应博士服务团号召,延期一年继续在西藏大学政法学院服务。

在学生培养方面,她指导的研究生同学有多位毕业后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在科学研究方面,楼笛晴老师主持的地方人大代表工作项目获评教育部青年人文社科项目,2018年至2019年主持了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委三农重大问题研究专项,以及湖北省人大研究课题等。目前楼笛晴老师担任武汉大学青年学术团队负责人。

(供图:工会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