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与武汉大学共同承办的国家文化创新课题顺利推进

19.04.2016  17:56

  宜昌市是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综合试点城市,全市连续8届9件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1件作品获全国“群星奖”,2台大型舞台剧目获全国“文华大奖”,现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19项,占全省总数的21.4%,是地市级平均项目数的3.6倍;省级项目45项,占全省总数的14.6%,是地级市平均项目数的2.48倍;国家级传承人12人,占全省总数的31%,是地市级平均数的5.24倍;省级传承人103人,占全省总数的20.57%,是地级市平均数的3.5倍。全市还有5个全国文化先进县、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8家民间文化传承基地、14个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试验区、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宜昌民俗文文化不仅具有浓厚的楚、巴遗风和汉、土色彩,同时具有强烈的多元性和流变性,被文化界誉为“文化宜昌”现象。

  2015年,按照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关于申报2015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通知》安排,经过省文化厅推荐,由市政府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提交的“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成功申报2015年度国家文化创新项目。项目课题计划用时18个月,选取宜昌现有部分村落为创新与实践对象,通过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提出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兼顾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创新建设模式。通过在试点村、基地开展“培根工程”、“千村多彩工程”、“记忆修补工程”、“节日符号工程”、“示范映射工程”、“民俗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村落民俗文化的人才培养工程”、“传承队伍的青蓝工程”等创新实践思路、模式,推进民俗特色文化的交流、带动民俗文化的雅俗互变、焕发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带动形成“千村多面”格局,对促进村民间睦邻友好、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4月16日,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正式确定将车溪民俗文化旅游村作为“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试点单位”,重点开展民俗实践试点,努力将课题项目打造成国家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