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下综合管廊与地铁同步建 避免道路重复开挖

01.09.2014  11:54

  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一苇、实习生刘倩倩)“马路拉链”,既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一难题有望得到解决。记者昨日了解到,正在施工的武汉地铁三号线宗关站,其2、3号出入口工程将使用地下综合管廊,将电力管、排水管、通讯管等管道集结在一起,既解决了“城市蛛网”埋设随意性较大、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可避免检修时对城市道路重复“开膛破肚”。

  昨日,记者在地下综合管廊的生产企业——武汉双强管业有限公司现场看到,一节节管廊置放于一片空地上。每节管廊长1.5米,宽6.9米,高4.9米,重达38吨。据公司总工程师张吟秋介绍,该管廊是目前省内规格最大的管廊,第一批6节管廊已制作完成,过几天将运送到工地,采用顶进法施工安装到三号线宗关站2、3号出入口处,该入口处将使用70节管廊,把电力、通讯、排水等管线以及人行通道整合为一体。“地下综合管廊在我省乃至全国都还较少。”湖北省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秘书长李艾清认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线往往各自为政。一旦出现故障,不同管线的工作人员进行检修时,往往需要对路面反复开挖。引入综合管廊后,工作人员通过它设置的人员进出口,不需要破路即可随时检修,减少了维护成本。不过,地下管线涉及众多部门利益,如何协调,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牵头引导工作。

  随着各地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推进,以及国家的积极提倡、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据张吟秋估计,地下综合管廊形式多样、用途广泛,未来仅在武汉,其潜在市场规模就有望超过千亿元。

   推行地下管廊,难在哪

  记者 彭一苇 实习生 刘倩倩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年3月发布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综合管廊,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应实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各种原因,地下综合管廊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一次性投入高

  我省投建的首条综合管廊,位于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其所用混凝土预制管廊由湖北中南管道有限公司生产。

  该公司总工程师蒋强忠介绍,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其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在少数道路、小区实际使用,效果很好。但综合管廊一次性投入较高,每公里投资至少1500万元。王家墩商务区综合管廊仅6.2公里,耗资就达1.4亿元。

  不过,管廊综合好处多多。蒋强忠说,综合管廊一般采用顶进施工法,在施工路段,每隔一段距离,开挖一个竖井,随着盾构掘进,管廊一截截铺设进去。一天可铺设20米至30米,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而用传统地下管线铺设,要深埋地下20米处,地面至少要挖50米宽的沟,每铺1米管线要挖出150立方米的土方,挖完后还要回填,工期大大拖延。而常见的铁塔架空电缆,则存在占地面积过大的缺陷,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也不可取。管线全部入地是迟早的事。

  此外,综合管廊坚固,并预留了检修口,一旦出现故障,工作人员通过检修口进出,不需要频繁“挖沟”破路,减少了维护成本。长期来看,节省大量资金。

   管理易陷入多头

  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加强统筹,严格实施管理。

  但地下管线属多部门管理,统一协调,难度较大。以武汉市为例,中心城区宽度10米以上道路下,地下管线总长度达2万多公里,有8大类17种。这些管线分属不同单位,协调起来十分困难。“有些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自家的管线进管廊。”武汉市城建委管网统筹办相关负责人说。管廊的维护费用,比老式设施高,因此有些单位宁可自己维护管线,也不用管廊。“目前,我省还没有一座城市建立起完善的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机制。”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问题在全国也普遍存在。因此,国务院的指导意见要求在36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鼓励管线单位入股组成股份制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统筹考虑建设运行费用、投资回报、使用成本、确定租售价格。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