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力争5年内基本消除劣五类水

15.01.2016  09:52

本报讯(记者 徐靓丽 通讯员 黄金波)到2020年,武汉市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即无用脏水)。昨日,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总体思路及初步设想披露,水网连接、湖泊清澈、城市鲜有内涝,这些愿景将随着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而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近50年消失湖泊近100个

武汉市水务局介绍,影响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有六大问题。首先是河湖萎缩严重,水系格局尚需协调优化。近50年来,武汉市近100个湖泊消失,部分湖泊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城区湖泊由建国初的127个锐减至40个,近30年湖泊面积减少228.9平方公里。

其次是河湖水质恶化趋势尚未遏制,水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根据2014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污水排放总量也相应增大,2014年武汉市废污水排污量较2007年增长了34.1%;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仅有60%。

第三,城市排涝压力巨大,涝水蓄滞空间与出路安排亟待优化。武汉城市建设区总面积从2006年的455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014年的552平方公里,城市下垫面发生了剧烈变化,挤压了河湖调蓄空间,中心城区在遭遇大暴雨时常出现渍水现象。武汉市现有排水设施抽排能力仅有959立方米/秒,与规划需求的2200立方米/秒相比相差较大。

此外,武汉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不高,供水保障亟待提质升级;农村灌排设施标准偏低,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力度不足;水管理制度不完善,水治理现代化亟待加强。

打造四片生态水网

从规划目标来看,武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30年左右的努力,将武汉市打造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其中到2017年入河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到2020年,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初步形成,四片生态水网的重点区域基本连通,受损河湖得到初步修复,基本消除劣五类水质水体;到2030年,四片生态水网基本实现江湖相济、水网相连的健康水网格局,全面消除内涝隐患,城市内涝防治体系基本形成;到2049年,武汉形成“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供优排畅、湖城交融”的现代滨水文明城市。

根据规划,武汉市将着力打造“一核、两轴、四片、百湖”水生态建设总体格局。

“一核”指打造中心城区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突出示范与带动作用。“两轴”指依托长江、汉江两条生态轴带,强化水网骨架与水系综合功能。 “四片”是指构建黄陂-新洲片、汉口-东西湖片、汉阳-蔡甸片、武昌-江夏片四片生态水网,全面提升区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百湖”则是要全面保护武汉市域范围内166个湖泊,构建国内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

专家建议优化水系格局

从最初的只能从国外买水,到最终将实现淡水自给自足,昨日,多位专家提及新加坡在水生态环境建设上的特色。专家们表示,新加坡把地表水的收集,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育挂钩,一切从源头进行控制,通过城市规划控制整个环境的污染、保持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分析到,变化环境下武汉水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来自水与气候、水与环境、水与生态、水与社会等一系列挑战。他建议,武汉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针对实际,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与支撑;需要结合好海绵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积极推动相关教育、体制与制度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则表示,编制好规划应把握好六个原则:一是坚持把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二是坚持水生态管全局、管整体的顶层定位;三是坚持系统管理;四是坚持水问题综合治理;五是坚持工程治理与城市管理系统结合;六是突出江、河、湖特色及城市垃圾处理两大重点、关键点。

咨询会经一致讨论,形成了统一的咨询意见。会议指出,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空间均衡要求,优化水系格局与产业布局的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具备城市内涝治理及初期雨水控制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武汉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标

★近景

2017年 入河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

2020年 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初步形成,四片生态水网的重点区域基本连通,受损河湖得到初步修复,基本消除劣五类水质水体

★ 远景

2030年 四片生态水网基本实现江湖相济、水网相连的健康水网格局,全面消除内涝隐患,城市内涝防治体系基本形成

2049年 形成“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供优排畅、湖城交融”的现代滨水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