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光谷生物城创新体制打造企业板块融入全球产业链

10.10.2014  18:02

    新华网武汉10月10日电 (记者方政军、徐海波、陈俊)一条信息新近传出:武汉光谷生物城创立六年来,年产业收入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40%。专家认为,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在行政管理改革、科技体制创新,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成果。

    构建产业链条 营造企业集群效应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冯立介绍说,当前,世界生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各国占据新一轮科技产业的制高点。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袭来,湖北省化“”为“”,谋求经济健康转型,经研究决定,建设光谷生物城,瞄准“千亿产业、国家实力”。六年时间里,光谷生物城紧扣最新产业趋势,奠定产业方向,规划园区,将“微产业”打造成战略性产业。

    光谷生物城一开始就定位“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湖北省和武汉市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走访调研,在规划时期,生物城就着眼于打造全产业链,企业不出“”便可享有上下游服务。企业研发成本高,可在“”内共享实验室;需要稀缺产品耗材,“”内就能买到;制成后,组团拓宽海内外市场,让产品有销路。

    经过调查和论证,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张昌尔等人士发现,依托生物技术可以延伸出许多相关产业。其中,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生物信息,是世界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于是,六大产业被确定下来,并沿着完整和科学的生物产业链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证明这一条生产链条的布局是科学的,已经形成了集群效应。”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闫忠宁说,“这一产业框架还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形成产业合力,吸引企业主动流入。

    与六大产业相对应,光谷生物城打造“五大园区”: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侧重改革简单的上下级行政管理体制,发挥国有资本平台的作用,成立不同的国有园区运营公司,实行统一规划、错位经营,分别负责园区的建设、招商和服务运营工作。

    “五大园区分工后,我们就更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事了。”负责生物农业园的武汉高农生物农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培良说,“园里的服务区、育种区、饲料区、农药区、制品区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生态农业圈’。

    专业园区企业化管理,生物办用人实行全员聘用制,园区公司和生物办招商人员交叉兼职,重点招商世界500强和国内上市公司、行业100强,不搞低层次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