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不能不知道的5座著名寺庙

24.07.2017  16:55
  古德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87年),原名“古德茅蓬”。该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进入山门过甬道即四大天王殿,穿过殿后院落,可到达内容千人的大雄宝殿,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其艺术风格在我国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

  宝通禅寺寺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洪山南麓,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据《宝通寺志》载:“黄鹤山(即今蛇山)之东十里许有山,名东山(即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亭,相传刘宋时期始建寺。唐贞观年间,额曰弥陀寺,面南,山门西向。”由此可见,洪山于南朝刘宋时期(420—499年)已建有寺院,即东山寺。南宋端平年间(1234一1236年),荆湖制置使上奏理宗皇帝颁发带金,下诏将随州大洪山寺迁此,改东山为洪山,赐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策崇宁万寿禅寺为宝通禅寺,沿袭至今。

  莲溪寺在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7.5公里的蟠龙山。它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 莲溪寺在武昌雄楚大街一侧的民居间,背靠古盘龙山,该寺院起源于何时具体不详,但曾经挖出过南北朝北魏年间鎏金佛像,近年周边拆迁曾经挖出过元耶律公献地字样的碑石,有石碑上明载“本寺初建于唐朝”。又据寺内民国十年(1921年)所立石碑《武昌莲溪寺记》记载:“莲溪寺者,武昌城郭东南之胜境也。南则楚水缭绕,北则洪山峥嵘……其地势如莲花,形如荷叶、自唐宋以来称曰盘龙山莲溪寺者久矣。”据此,该寺应为唐代所建。 这里一直在建国前曾经香火鼎盛。1959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莲溪寺经历“文革”劫难后,1985年得到修复。1986年市佛协调来汉口栖隐寺的慈学法师出任住持,该寺从此改为尼众丛林。目前寺内常住比丘尼有70多位,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现在,老山门内弥勒殿的廊柱上,十分醒目的“华严道场”四个大字。

  宝田寺位于武昌洪山。洪山古名东山,故寺亦名东山寺。宋端平年间由湖北随州大洪山的幽济禅院迁此。经多次毁建,现寺院为同治四年重修。正中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右为排堂;左为方丈室。再上为铁佛寺、华严洞、华严亭、法界宫。寺后有宝通塔。寺内有一座大铁佛,高5米,作垂膝坐状,传为唐天宝年间铸造。还有两口铁钟:一是南宋嘉熙四年(1240)孟拱铸制的“万斤钟”,铜镶口边,钟上铭文多脱落;一是小钟,清光绪六年铸造。长春观是武汉保存道教文物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武汉市道教协会就设在观内。

  兴福寺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宝通禅寺西侧 ,又称无影塔,传说夏至中午时分,此塔无影,故称“无影塔”,又因它比附近灵济塔小得多,所以又称小塔。兴福寺始建于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5),原名晋安寺,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始改今名。寺塔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近代清军和太平军争夺武昌城时,寺院建筑物除石塔外,全部被毁。1953年,中南民族学院修建校舍,兴福寺废址和石塔被围入学院内。当时石塔已破裂倾斜,由文化部门把它迁移至今址。兴福寺塔是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全部用石砌成,平面八角形,高11.25米。塔身下部为石砌须弥座,直径4.25米。塔为实体,塔身四壁辟假门,上面雕刻有佛像、菩萨、罗汉、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做为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