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四大产业集群蓄势发力

12.10.2016  18:06

  大武汉,正迎来城市复兴。

  百年之前,张之洞督鄂,武汉成为我国内陆最大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工业中心。进入21世纪,武汉不甘“中部塌陷”,大手笔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各区纷纷发力。武昌以省会之区、首义之区等诸多优势,通过增强区域集聚和辐射功能,打造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所谓“核心区”,靠的是经济实力,武昌底气何在?在这片智力密集区、资源集聚区,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四大产业集群,正蓄势发力。

   金融业扛大旗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武昌区,金融业已形成产业集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24.3%,已成为武昌第一大产业,税收接近全口径税收三分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大批金融机构扎堆落户武昌,现有省级金融管理机构5家,政策性银行省级分行3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省级分行2家,股份制银行省直分行3家,外资银行省直分行3家,本省法人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省级保险机构23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1家,证券期货机构34家,小额贷款公司11家,融资担保公司25家,典当公司16家,湖北长江产业母基金及子基金管理公司18家,私募基金31家。

  根据《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武汉市金融“一心、两核、资本谷”的空间结构,在长江以南形成以华中金融城--中南中北路总部金融聚集区为核心,与武昌滨江商务区协同联动的金融聚集区。

  2014年底,华中金融城一期核心区已经启动建设。未来五年,华中金融城将进入实质性开发,成为金融总部企业的世界级办公区。

   文化创意吹响集结号

  文化,是武昌区别于武汉其他城区,乃至在全国立名的独特基因。

  文化,需要积淀。文化,也需要释放和爆发。如何将厚重的文化,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就需要创意设计。

  武昌设计企业众多、实力雄厚,是天然的设计之都,截至2014年底,拥有设计企业3269家,其中工程设计企业429家,国家认定的甲级资质企业3家,专业领域涉及铁道、水利、电力、建筑、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数十个行业,几乎囊括了陆地、河流和海洋上所有基础设施建造工程。全国70%的高铁设计、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深基坑设计均来自武昌。2014年,工程设计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税收12亿元,其中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纳税过亿元。

  在武昌,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吹响集结号。“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推动武昌古城昙华林核心区、武汉设计产业联盟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武昌古城建设以昙华林、斗级营项目为引爆点,总投资35亿元,昙华林以“武汉城市之根、天使投资小镇、创意创业之城”为目标,使其发展成为“文化+金融+科技+旅游”的武昌文化创意创谷;斗级营将依托黄鹤楼与户部巷两大城市名片,不断完善旅游要素,将其建成武汉文化旅游“人气王”、“汉味民俗文化第一街”。

  工程设计是武汉的千亿产业集群,其中一半以上的工程设计龙头企业和产值均集聚在武昌。目前,武昌已与武汉设计产业联盟签定框架性协议,拟在中南二路新建武汉工程设计联盟大厦,总投资20亿元。

   高端商业异军突起

  长期以来,武昌商圈发展相对落后。上世纪90年代,武昌比较成型的商圈仅集中于司门口一带,高端与成熟商圈欠缺,难以与汉口江汉路与武广商圈抗衡。

  进入21世纪,随着武昌城市建设大幕开启,中南、中北与徐东三大商圈相继崛起,2011年,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楚河汉街揭幕,武昌高端商业发展异军突起,开始与汉口分庭抗礼。

  汉街开街,在武昌商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条位于楚河南岸的步行街全长1.5公里,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在全国步行街中,创造六个之最--中国最长、最具文化特色、业态最丰富、时尚品牌最多、夜景最华丽、建筑最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第一商业街”。

  汉街南端,由万达集团打造的商业巨擘--汉街万达广场2013年开业。这是万达广场全国旗舰店,购物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设计新奇绚丽,内部设施设备一流,汇聚国内外200多家知名品牌。

  如果说,是楚河汉街让武昌商业实现层级飞跃,那么,呼啸而至的地铁2号线、4号线,则串联江南各个分散的商圈,相互影响,良性竞争,武汉商业也走出之前的“分片割据”的小天地。

  近年来,随着福星惠誉群星城、凯德1818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的相继开业,武昌“三圈两带”的商业发展格局悄然形成,即中南商圈、中北商圈、徐东商圈、解放路商业带、武昌滨江商业带,接下来将促进不同商圈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通过加速建设一批类似于武商摩尔城的商业综合体,引进国际高端商业,吸引著名商业品牌聚集。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商产业带”,力争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将武昌区建设成为立足武汉、辐射1+8城市圈,面向华中的商贸中心。

   旅游资源尚待引爆

  滨江滨湖、山水相依,武昌也是“宜游宜居”之城。

  统计显示,武汉70%的风景名胜和革命胜迹都集中于此: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武汉市最大的城市公园沙湖公园、佛教胜地宝通禅寺、道家名观长春观、湖北省博物馆、欢乐谷主题乐园、武汉革命博物馆和首义文化旅游区……

  武汉水资源丰富,素有“百湖之市”美誉,共拥有大小湖泊147个。在主城区中,武昌以22个湖泊数量,位居武汉市之首;同时,武汉两个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和沙湖,均位于武昌。

  武昌地区人口已突破百万,居各区之首,武汉人口重心明显向武昌迁移。为迎接这轮人口重心迁移,武昌区提出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未来五年,将结合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武昌古城、武汉中央文化区、东湖沙湖等旅游资源整合,全面释放和彰显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的巨大潜能,推进和完善大黄鹤楼景区、户部巷汉味风情街、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楚河汉街、首义文化旅游区、长春观道教文化基地及东湖西岸等文化旅游景点与街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建设,将武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与集散中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过去的五年,武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信息安全、智能装备制造、医药研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雏形初现,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以武汉爱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视纪印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迅速,聚集了一批中小型潜力企业。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以中船重工湖北海洋核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猛,以海洋核动力平台研发建设运营为主营业务,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在生命健康领域,以湖北贝克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医药研发企业发展迅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在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领域,以联城e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车联网产业发展迅速,聚集了一批从事新能源汽车、桩联网、智能停车网、换车网、车联网等领域的中小企业。

  围绕武汉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昌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找准产业细分领域,精准发力,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

  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从事大数据挖掘、管理、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辖区大型医疗机构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医药研发,探索新型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依托海王科技创新产业园,支持武船、701、719所等企业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技术研发,搭建湖北省船舶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平台、武昌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平台,支持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单位发展高端仪器设备智能制造。

   数字

  落户总部企业196家

  台湾土地银行、韩国企业银行、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中煤华中能源有限公司、神华销售集团有限公司等196家总部企业落户武昌,占全口径税收的比重上升至36%,成为区域税收贡献的中坚力量。

  地区生产总值882亿元

  到“十二五”期末,武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2亿元,年均增长11.3%;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173.12亿元,年均增长20.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3.72亿元,年均增长21.8%。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86%

  2015年,武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6%,对全口径税收贡献度达91%。

  招商引资总额1244亿元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8亿元,引进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656家,招商引资总额达124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4家。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