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发现60年 楚遗址获新生(图)

16.12.2014  12:37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15日电 (吴奇勇 陈文萍 梁刚)12月13日至14日,第二届中国农谷论坛暨纪念屈家岭文化发现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召开,活动主题为“屈家岭文化与智慧农业”。

  国家农垦局、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省文物局等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论坛和研讨会。“自从1954年首次发掘,很快就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争议最少,这在考古学史上很少见,这处遗址特征太突出了。”屈家岭文化发现已有60周年,北京大学教授赵辉提起来仍不免激动。

  1954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与中科院考古所联手进行抢救性发掘,首次揭开屈家岭遗址面纱。1956年和1989年又进行两次发掘,发现100多处遗址,出土大量蛋壳彩陶、彩陶纺轮,城壕等器物和遗迹,还有大量稻作遗存。这座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孕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中国社科院考古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朱乃诚说,屈家岭发现的大型聚落遗址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征,并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

  全程参与发掘的王劲先生说,屈家岭遗址是解放后江汉地区发掘的第一个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发掘的第一个文化遗址。经过三次考古发掘的屈家岭遗址,发掘总面积仅1045平方米,不足总保护面积的千分之一。冯天瑜教授认为,屈家岭遗址考古发掘不足,应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积极而谨慎地开展发掘工作,进一步丰富其文化内涵。通过建设遗址公园,让屈家岭文化“”起来。

  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说,屈家岭遗址自发现至今,保存状况基本完好,未出现大规模建设性破坏,为下一步保护提供先决条件。屈家岭遗址正努力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农耕文明圣地,将会极大推动中国农谷战略。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认为,屈家岭遗址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它的兴盛、衰落和消失,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启示意义。下一步,考古规划将分重点进行,探寻大的墓葬区、稻田耕作遗址,以及城壕等,以进一步提炼屈家岭文化价值。

  据了解,荆门市已成立屈家岭遗址保护处,制定屈家岭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该规划面积168公顷,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遗址博馆,原风貌地展示先民的居住区、墓葬区、稻作农业区。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