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与农事

25.06.2014  12:20

      梅雨,我国是指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初夏时期的连阴雨天气。其特征是,或阴雨连绵不绝,或降雨稍断又续。此时正值梅熟时节,确如《庚溪诗话》中云“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
  农民群众和古时候关于梅雨的概念和气象学上的概念是不同的。群众和古时的概念是指在“梅”这个节令内的降雨。民用通书群众的说法,华南是“芒种后逢丙‘人梅’,小暑后逢未‘出梅’”;华中是“芒种后逢壬‘人梅’”,与华南相差4或6天。也就是说,一般都是在“芒种”日后一旬内人梅,梅期为21—41天,各年入梅早迟、梅期长短略有不同。还可细分为梅雨和时雨,长江中下游地区群众习惯上也把“芒种”节气(15天)的降雨称为梅雨;把夏至节气即三时——头时3日、中时5日、三时7日,期间的降雨称为时雨,有的也称为“时梅”。唐朝诗人柳宗元就有“梅熟迎时雨”的诗句,宋朝诗人苏轼也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的诗句谈到梅雨、时雨及其时间。
  气象学上梅雨实际上是指初夏的雨季,具体时间并不限定芒种日后多少天,不过该雨季一般均在8月中旬到7月上旬,个别年份也有出现在5月份的情况。
  梅雨的早迟、强弱与亚洲地区西南季风活动加强的情况有关,与我国上空南支西风急流北退,南北两支急流合并的早迟、强弱有关。梅雨的早迟、强弱与农业生产关系极为密切,如果在梅里降水极少甚至无降水即所谓“空梅”,则可造成干旱。而芒种、夏至期间又正是我国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农事最繁忙的时候,此期干旱少雨将直接影响夏种和水稻栽插,甚至耽误农时,对秋粮及其它作物极为不利;若梅雨过早、过强则会影响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的后期生长和收获。江苏省的谚语“桃花落在泥浆里,掼麦掼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掼麦掼在泥浆里”就道出了“桃花水”和“梅雨”的关系和梅雨对三麦收割的影响。
  总之,梅雨是否适时适量对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了解梅雨的知识和梅雨的规律,以趋利避害、防涝抗旱是具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