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梧桐引凤来

12.01.2018  20:40

  白色条形大理石做成的护栏格外显眼,一垄垄整齐的梯田层层叠叠,一条条鹅卵石路纵横交错……2017年12月28日,在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金家边村,一幅乡村田园风光让前来参加湖北省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的人士赞不绝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国土资源系统全力服务扶贫攻坚,而土地整治则成为了麻城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武器。

  绘好产业扶贫图

  麻城市福田河镇种植白菊有悠久的历史,“福白菊”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既然有这样的优势,我们做土地整治规划时就要充分利用。”麻城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杨辉勇说。

  在规划阶段,麻城局工作人员走进项目区,听取镇、村干部和群众意见,将产业发展规划、贫困户的要求愿望、精准扶贫的切入点融入土地整治项目中,确保项目建成后既可推进农村发展,又能有效壮大产业经济,让农户脱贫致富。

  一方面,围绕生态文化定项目。在村庄整治设计时,麻城局结合秀美乡村建设,本着保持田园风貌、突出地域特色的理念,充分挖掘村庄人文要素,建设了文化广场、农民大舞台、健身中心,改善了人居环境。福田河镇党委书记程伟介绍,环境改善后,农村“10星文明户”中贫困户的比例明显提高,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定项目。注重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发挥项目的基础作用,各乡镇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品,规划构建形成麻北菊花、油茶,麻东板栗、中药材,麻中南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的产业扶贫格局,实现了项目区内“村村有产业项目、户户有增收途径”。目前宋埠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成为大别山地区“蔬菜第一镇”;福田河、黄土岗菊花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菊花生产基地;盐田河镇发展板栗经济,成为“全国板栗第一镇”。

  织好增收致富网

  “土地整治之前,福田河镇的土地很少流转,即使流转,价格也不高。”程伟说。

  “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不能进行机械化作业,农业公司无法降低成本。”湖北金兰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金东风说,“集中连片的平整土地,才是企业需要的。”两年前,该公司在福田河镇流转了3600亩菊花产业基地,通过土地整治,修建沟渠、道路,2017年,该公司的菊花基地实现了丰收。

  据杨辉勇介绍,麻城局通过大力争取项目,高质量建设项目,为农村精准扶贫增强发展后劲、打好脱贫基础。

  项目实施过程中,麻城局创新实行“移肥培地”,通过运输收集农家粪肥、购买生物有机肥、清理坑塘淤泥,投放到土壤之中,变废为宝,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同时,聘请农业专家对新开发整理的耕地实地化验,评定地力,分类施肥,提升耕地质量。截至目前,项目区内的耕地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了10%~20%,亩均粮食增产150公斤,全市累计15万余亩中低产田改良为优质高产农田。基于此,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2250万公斤以上,贫困户每户平均增收1500元以上。

  近年来,麻城市完成了一批质量优良、群众满意的土地整治工程。整治后的项目区内,耕地灌溉保证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了90%,生产成本降低了5%~1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项目区通过建沟渠、修道路、清塘堰,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群众出行;麻东、麻北等山区土地整治项目对接交通路网建设,油茶、板栗、黑山羊、黄牛等一大批农产品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走出深山、走向市场, 6300余户贫困户、2.1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打好精准施策牌

  从自己种植水稻,到成为金兰公司的菊花基地管理员,56岁的王启正的日子有了喜人变化。

  “今年家里收入超过一万元,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他向记者介绍,自己原是福田河镇纯阳山村贫困户之一。

  王启正承包的4亩地,过去种植水稻,由于地处高山下,属于“冷浸田”,水温长期较低,水稻无法高产,一亩地纯收入只有600多元。

  两年前,这4亩地以每年2000元的价格,流转到湖北金兰农业发展公司,成为菊花基地的一部分。如今,种植一亩菊花的利润是5000元~6000元,这比高产水稻田平均每亩利润高出了近5倍。

  杨辉勇说,只有将土地整治项目与特色产业板块有机对接,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才能将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发挥到极致。

  “梧桐栽好引凤来”,国土整治项目竣工交付后,近300家企业主动参与经营管理,发展产业服务扶贫,涌现出一大批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宋埠镇兆至公司在整治区内采取“订单式种植、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保护价收购”的模式,带动8个乡镇发展大棚蔬菜基地4700亩,带动250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确保贫困户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零风险”。福田河镇鸿宇农业公司专注油茶产业,采取“包生产指导、包鲜果回收、包入股分红、包吃住打工”的“四包”模式,为周边4个乡镇2000多户贫困户创造了持续稳定增收新路径。乘马岗镇发展贫困农户种植油茶2620亩,兴建了板栗、有机花生等产业基地,同时新培育了莲米种植、黄牛养殖等31个农村合作社,形成公司+贫困户的订单农业格局,带动1289户贫困户创业,户均增收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