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采风】朱征夫:精神的归宿

04.12.2015  11:31

记者:严航、付晓歌

人物名片:朱征夫,武汉大学法学院1980级校友,先后在武大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律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东方昆仑律师事务所主任、执行合伙人。武汉大学报·新闻网记者日前对其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广州校友会的骨干力量之一,能否谈谈广州校友会工作为何能做得如此有声有色?

朱征夫:校友工作,依靠的是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秘书处,是校友会的中枢机构,他们非常团结,有很强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能把大家都发动起来,校友工作因此不同凡响。

记者:校友沟通,平台很重要。“珞珈1893”校友咖啡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相互借力,资源共享。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朱征夫:以前,校友们都是埋头在自己岗位上工作,互相交流比较少。现在通过校友平台,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还可以互相帮助。

我们在筹备校友咖啡初期,很多人并不看好,但是为了能够让这个平台顺利建立起来,我们几个校友商量自掏腰包,补给校友咖啡的开支。从目前来看,情况不错,很多在周边上班的校友知道后前来订餐,有的把朋友聚会定在这里,已经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也初步有了“校友之家”的感觉。

记者:近年来,校友回馈母校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捐款捐物。您认为回馈母校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朱征夫:很多校友愿意为武大捐钱,我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了,并不需要以此做宣传。

除了捐钱,我觉得回馈母校更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和师弟师妹在一起,跟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世界的看法,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创业的规律、行业的规律,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于成功的界定有很多种,我认为你只要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就是成功的。当然,这也包括让父母生活开心,让孩子有钱上学,在这样的条件下,你就是成功的。

记者:您对学校的校友工作有什么建议?

朱征夫:一个就是希望母校能给各校友分会一个牌子,例如,广州校友会能够作为“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广州分会”。因为武汉大学校友总会是通过民政部门批准的组织,这样称呼后,各分会就更加规范化了。

另一方面,例如珞珈校友论坛、珞珈法律论坛这样全校性的盛会,武大还有很多专业具备条件举办。学校可以参考这些,再多设几个其他专业的论坛,把某一领域的优秀校友凝聚在一起。校友也可以回学校做兼职教授,比如我是律师,长期游走于法学界,可以在法律教育、课程安排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和引导。

记者: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对此,您有什么指导性意见?

朱征夫:我的意见是先积累经验。若想在某个领域创业,可以先去实习打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和经济基础。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客户群之后,再出去创业可能更好。

      记者:现在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法律工作,您怎么看?

朱征夫: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的,从事其他工作,依然可以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但是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专业优势。

另外,创新精神要一直有,不管学什么专业的学生,都不能满足现状。不断改变自我、挑战自我,这也是武大一直以来着力引导学生做的。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不管是经济还是科技,要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

记者:随着个人发展不断完善,身份地位不断提高,校友们是不是更加重视自己的校友身份?

朱征夫:人最终要面对精神归属的问题。我不信教,宗教对我来说比较遥远,我把珞珈山当做自己的心灵家园。精神上受到挫折,会想到回武大走走,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取得了什么成功,想与同窗和老师分享,这就是我的精神归宿。

(实习生彭云涛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