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千古帝乡琚湾酸浆面美食文化节”开幕

27.04.2015  12:49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27日电 (李晓军 洪俊)4月26日,“千古帝乡琚湾酸浆面美食文化节”在枣阳市琚湾镇城中城美食街隆重开幕。

  琚湾酸浆面最早发源于琚湾镇,以酸浆水、精制面条、香辣臊子等为主要成分,运用传统技艺加工制作而成,因为风味独特,成为闻名全国的一道小吃。该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公布为枣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又入选“湖北省首届食文化名食”,目前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期间,不仅有绸吊王子空中展现英姿、充满异国风情的歌舞表演,还有惊险刺激的杂技特技、马戏倾情奉献。整个美食文化节到28日结束。美食文化节当日共吸引武汉、河南、襄阳等地5000多食客前来品尝。

  鄂北名食:枣阳酸浆面

  一碗香喷喷的枣阳酸浆面,历经两百年不衰,入选“湖北省首届食文化名食”。

  枣阳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6000多年古人类雕龙碑遗址文化灿烂。因地处淮河、长江文化交汇处,当时的枣阳,有沙河、滚河的地利之优,成为不少望族迁居落户的首选。厚重的历史,成就了一碗面喷香几个世纪的文化传奇。

  立春过后,每天下午4点一过,枣阳大街小巷就弥漫在一种异香之中,大小酸浆面馆的师傅们趁着大火炒制臊子,葱姜猪油的浓香在秋风中飘荡,叫人沉醉。

  酸浆面源于该市琚湾镇。镇党委宣传委员郭光勇介绍:“这种浓香在枣阳岗地上萦绕了200多年。”相传清朝嘉庆年间,黄陂彭氏迁居琚湾,遂将祖传酸浆面带进枣阳。

  据传,彭家经常将夏秋收获的青菜放在缸内发酵变酸,留作冬天食用。一日,佐以面食的素菜用光了,彭家便将酸菜水当做面食的佐汤做成酸乎乎、香喷喷的酸浆面。没想到,这一盆面条端出去,立即被客人抢食一空,南来北往的客人食后赞不绝口,酸浆面由此成了枣阳特有的风味小吃。“彭家老倌酸浆面”,从此成为枣阳长盛不衰的美食文化符号。

  目前,琚湾镇经营酸浆面的面馆就有30多家。50多岁的彭光财说,他所知道的酸浆面手艺传了不下5代。现在,慕名前来学艺者越来越多。彭光财说:“现在徒弟能坐满10桌”。

  酸浆面香,在于制作精致。面要好。选上等的小麦精粉轧成有筋道的细面条,备用。制作酸浆是关键。不然再好的面条,酸浆不好,吃着也败胃口,因而捂酸浆这道工序极重要。将无虫害、无污染的小白菜或芹菜洗净,过沸水,焯至三成熟后捞起放入缸中。再烧一锅开水,沸腾时放入香料,搅入少许面浆,浆水煮沸后倒入芹菜缸中密闭发酵。夏天一周、冬天半月,缸中浆水变成酸度适中的酸浆。酸浆水取用后,需注入等量新鲜面汤,如此循环。其间还需放多味中草药,到底哪几味,无可奉告。

  制作面臊子。将猪肠油切碎入锅炼炒,油渣分离后放入切碎的葱白,继续大火翻炒至葱白微黄,再放入姜末、酱豆翻炒,加适量八角粉、花椒粉、胡椒粉等继续翻炒40分钟。在臊子呈现金黄色后,加开水煮沸3分钟,再加鸡精起锅,盛装备用。

  调制酸浆面。取出酸浆水烧开备用。将切碎的酸菜置于碗底,取适量湿碱面放入沸水中煮熟后捞起,放在酸菜上,再倒入适量酸浆水、淋上臊子,即成酸浆面。可根据食客口味喜好,加入辣椒面等作料。

  在枣阳,端出一碗酸浆面,不只奉上的是真挚、热情,还饱含着200年枣阳文化底蕴。

  吃酸浆面少不了卤菜,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卤菜,色香味俱佳。包括卤牛肉、卤牛肚、卤猪耳、卤猪脚、卤鸭脖、卤鸡翅、卤鹅掌、卤鸡蛋、卤豆皮、卤豆筋等,达数十种。特别是蹄脚类,脆而不硬,油而不腻,光而不滑。牛筋烫豆芽、炸膜片、蒸莲藕更是必不可少。一大桌各色菜品,有看头,有吃头,有嚼头,让人垂涎欲滴。

  每到傍晚,枣阳市大街小巷热闹非凡,面馆内外到处都是享受酸浆面美食的人们。或一人独享,一个卤蹄脚、几张卤豆皮、一瓶啤酒、一碗酸浆面,实惠又解馋;或三五成群、十数人一席,兴致高涨,神情飞扬,目不转睛,双手并用,一边啃肉,一边喝酒,推杯举樽,你来我往。吃到兴起,脱下赤膊上阵,猜拳行令,好不惬意。作为枣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酸浆面,被很多大宾馆引进推出,在襄阳市,在枣阳周边县市也都挂起了“彭家老倌酸浆面”招牌。

  2012年9月,酸浆面入选“湖北省首届食文化名食”。枣阳酸浆面,如今成为风靡鄂北的风味美食。琚湾酸浆面最早发源于琚湾镇,以酸浆水、精制面条、香辣臊子等为主要成分,运用传统技艺加工制作而成,因为风味独特,成为闻名全国的一道小吃。该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公布为枣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又入选“湖北省首届食文化名食”,目前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