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委书记许志华:我们是怎样做好水文章的

09.12.2015  14:49

【编者按】2015年11月10日第40期的省委《决策参考》杂志刊发了枝江市委书记许志华的署名文章《我们是怎样做好水文章的》。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批示指出:此文值得我们水利干部认真学习。请厅宣传中心在网上转发,供全省水利系统干部学习。

我们是怎样做好水文章的

中共枝江市委书记    许志华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枝江依水而立,因水而兴。近年来,枝江市巧打“亲水牌”,坚持在做活“产业之水”、保障“希望之水”、造福“民生之水”、改善“生态之水”上下功夫,实现了水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多丰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做活做强“水经济”,促进三次产业齐转型 

(一)依托黄金水道,壮大临江经济。枝江地处三峡之末,荆江之首,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近年来,枝江市充分发挥临空临江临港临铁区位优势,打造大园区、建设大港口、促进大流通,构筑宜昌开放开发的前沿阵地。积极抢抓紫云姚地方铁路、宜张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机遇,依托111.5公里的自然深水岸线,投资30亿元建设“一路二站三码头”;加快建设七星台临江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临港物流、港机制造和船舶制造等产业,主动承接长江中游地区万吨级以下船舶制造产业项目,着力打造三峡枢纽港第九核心作业区。全市已建成码头56个、泊位61个,年货物吞吐能力1414万吨,港铁联运优势初步显现,枝江已成为宜昌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水运港口城市。临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成为促进市域经济转型的新支撑。 

(二)发展现代渔业,打造水产强市。枝江境内河流、湖泊、水库、堰塘星罗棋布,水产业资源禀赋好,是湖北水产大市。近年来,枝江市依托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快建设水产强市。通过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推广精养高效养殖模式和网箱流水养殖、“虾稻共作”等生态养殖模式,帮助渔民实现亩均增收6000元以上。全市已发展精养面积6万亩,特色养殖和特种养殖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60%以上。大力发展鲟鱼、小龙虾、常规鱼冷鲜和鱼糜鱼糕等水产品加工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渔业工业产值达到15.5亿元,培育了“覃姐鱼糕”、“三合冷鲜鱼”等特色水产品品牌。全面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全市水产品无公害“双认”单位达到7家、产地认定面积5.1万亩、认证品种27个。水产营销队伍达到2000多人,年销售水产品10多万吨,已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地。 

(三)盘活水域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枝江作为宜昌市唯一的平原县市,“水秀”、“花香”、“酒醇”。近年来,枝江市主动顺应旅游发展向“休闲度假”转型的大趋势,以水系显特色、以生态铸灵魂、以惠民为根本,突出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民俗观光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全省田园休闲旅游示范区。依托万里长江第一洲——百里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环岛风光,举办中国长江环百里洲自行车邀请赛、越野汽车接力赛等国内知名体育赛会,每年吸引各地体育爱好者和游客20多万人;加快建设10公里人工河生态景观长廊,把生态绿岛百里洲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万里长江休闲健身旅游岛。依托拥有8000多亩自然水域的金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快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垂钓农家乐、水上游乐园、湖区度假村、生态养殖园、主题酿酒园等亲水近水旅游项目。随着田园休闲旅游的繁荣发展,枝江水文旅游资源得到盘活开发。 

二、建好管好“水设施”,推动水利事业新发展 

(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建得好”。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城乡统筹、土地利用、美丽乡村等专项发展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规划管到底。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全面统筹小农水、国土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14年,全市整合涉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元,今年将达到3.2亿元。坚持政府、市场有机结合,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通过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引进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项目。如安福寺镇东方年华生态园,通过建设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系统和以传感器、互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物联网,成为全省发展节水农业、智能农业的样板。 

(二)创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确保“管得住”。全面开展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将全市所有堰塘、灌溉机井、小型泵站确权定责,实行“一堰一证两本”管理,有效调动了社会治水积极性,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巩固深化多轮“三万”活动成果,全面整合涉农部门职能、项目资金和人员力量,实行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通村公路养护员、水利设施管护员“三员合一”。整合后,全市近700名“三员”年均报酬提高130%,村级运转经费提高50%,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有人清扫、通村公路有人养护、堰塘沟渠有人管护,全市农村环境显著改善。 

(三)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确保“用得上”。对于规模化经营的地区,鼓励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护主体;对于农业分散经营的地区,指导农户建立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全市按照所属灌区或渠系,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22个。各协会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用水管理、水费缴纳、工程维修等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 

三、保障改善  “水民生”,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谋农民之“”。枝江虽拥有“一江两河四湖百库”,长期以来却因农村供水设施严重缺乏,农民难以饮上安全水,“十一五”期初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高达28.7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0%。为了让农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枝江市始终把“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治本之策,将“十二五”作为决战决胜期,确定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户户通;科学编制《枝江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全域覆盖、户户连通”的思路,依托大水源,建设大水厂,铺设大管网,做到城乡供水四大片区“一库(江)水、一张网、一体化”。经过多年努力,枝江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和自来水全覆盖、户户通目标,并于今年5月代表湖北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场会上作经验推介。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圆农民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群众既盼建得快,更盼建得好。对此,枝江市始终把水源地保护作为农村饮水安全的第一道闸门,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组建4个水源地保护工作站,专职负责保护区内水质监测保护等工作,确保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深刻汲取过去农村小水厂供水能力弱、处理工艺差、水质难保证的教训,把建设大水厂、铺设大管网作为农村饮水安全的核心工程。全市新建千吨以上水厂10座,集并镇村小水厂26个,布局供水管网1.4万公里,实现城乡饮水“同网同质同价”。采取“国家和省补助一点、地方财政配套一点、受益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已累计使用上级资金1.3亿元,整合新农村建设、三峡后续规划等涉农项目资金2.4亿元,农民自筹资金0.9亿元。 

(三)坚持高水平管理,解农民之“”。  供水稳不稳、水质优不优、价格贵不贵、受益长不长,既是群众最忧心的问题,也是检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成效的标准。为此,枝江市成立了农村供水管理局,具体承担农村供水管理和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管理职责。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水质检测中心,新建水厂全部配备水质检测设备,采用自检、送检和不定期抽检方式,确保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达标,保障农村饮水从源头到末端“全流程”放心。设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基金”,每年从水厂水费提取200万元,市级财政预算200万元,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全面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定运行。 

四、持续优化“水生态”,打造青山绿水美家园 

(一)开展净水清水行动。在全市所有饮用水水源地树立地理界标、护栏围网,强制关闭和拆除了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餐馆、鱼池等设施。实施退渔还库还湖,收回了13个中小型水库、湖泊承包经营权,实行人放天养。实施玛瑙河、东西排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整治河道57公里、堤防59公里。加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全市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6万立方米。“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4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实现全域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 

(二)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以“一江两河”(长江、玛瑙河、沮漳河)和湖库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大造林绿化力度,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绿色通道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防护林建设1.8万亩,全市近15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年减少水土流失3.5万立方米,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市顺利通过验收。抢抓安福寺镇加快建设全省“四化同步”试点示范镇的机遇,大力实施玛瑙河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使玛瑙河畔再现水草丰美、水清鱼游、候鸟成群的山水田园美景。加快完善金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基础设施,该公园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全市湿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成为枝江“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