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京山县生态农业的创新之路

26.02.2016  16:21

年前立春,晴空相伴,猴年的春节在春意盈盈中热闹起来。近千名武汉市民相约京山茶花源景区赏花迎春。

人气颇旺的“世外茶源”原本是一片荒山。如今,景区面积2200余亩,引进300多种世界知名茶花品种,数量已达55000棵,成为省内外赏花旅游人气品牌。

从荒山披绿种上油茶树,到嫁接老化的油茶树培育出山茶花,再到赏花、户外发展休闲观光。

华丽转身正好见证了京山县生态农业的创新历程——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姓农不唯农,创新“创出”新天地

2015年,京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45元,同比增长10%。

增长点在那?

姓农不唯农,创新闯出新天地。”县委书记胡小国说。

京山地处鄂北岗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山地、丘陵、平原兼而有之。

宜农则农,求高效,宜观光则观光,掘潜力。” 县农业局长李明佳说。

一亩水稻按均产700公斤稻谷,市价2.7元/公斤计算,扣去成本,纯收入1500元左右。倘若在稻田里放养龟鳖,收入能增加多少?

15倍,盛老汉家庭农场给出答案。

2014年初,农场流转土地500亩,尝试稻龟鳖混养成功。年底,基地规模扩大至2160亩,实行“稻-龟-鳖-鱼-虾-蛙”立体种养,纯收入超过2.3万元。

今年,盛老汉筹备建起10000亩现代高效基地。

同样的一亩三分地,创新种养模式,变单一为立体,效益就出来了。”李明佳说。

人均不到7分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

位于大洪山核心风景区的绿林镇破解耕地少而贫的困局。

集镇和景区周边的农户,几乎全部从事旅游业,光是农家乐就有300多家,户平年收入20万元以上。

其他村子则成了农家乐的后勤站。镇里引导农民调整种养殖结构,有机蔬菜、生态鸡鸭、各类山货都被就地消化。

乡村休闲赏花游也成增长点。

今年想把花卉面积扩大。”刚立春,京山百合花庄园园主荀保宏早早开始规划,“我们以前只供销食用百合,去年尝试对外开放,第一批百合不到半个月就被游人采光。

没想到一下子火了”,禾之果现代农业园、太子小镇……这些苗木基地都尝到发展农业观光的甜头。

人气经济是市场对京山深挖农业潜力的“回礼”,精心打造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百里生态画廊,去年吸引赏花游客138万人次,带动旅游经济收入3.1亿元。

念好循环经,科技“刷高”附加值

桥米,古称“御米”,是京山县的特产之一。这里出产的最好的有机桥米,在香港市场能够卖到每斤90多元。

但京山可不单卖米。

“公司+基地+农户”,激活了全县100多家大米加工企业和10万农民,依靠标准化和产业化种植,桥米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

而后,一粒稻谷开始如下历程:收购——加工成精米出售——以糙米为原料加工成米汁、桥米酒——以碎米为原料加工生产饴糖、米蛋白——用米糠、麸皮生产米糠油。

身价增长之旅,还不止于此。以大米加工废弃物秸秆、稻壳为发电燃料,产出的电并入国家电网,再供给各个大米加工企业生产所需。

榨干吸尽”的桥米产业链已网罗国宝桥米、惠峰酒业、凯迪电力等县内数十家企业,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达到360亿元。

蛋鸡养殖是京山县传统产业,仅钱场镇就有三分之一农户靠此致富。

养殖场臭气熏天,污水流的到处都是”,最初,粗放式养殖带来环境污染,周边村民深受其害。

唯有创新升级,变农场养殖为生态养殖。”县畜牧兽医局长陈维忠介绍,“我们对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建成德胜、地利奥等4家生物有机厂,年生产能力21吨,相当于转化了500万只蛋鸡一年生产的粪便。

京山的目标是建立百亿产业循环体系,蛋品深加工是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则是核心支撑。

龙头企业神地公司是国内首家利用生物技术在蛋清中提取溶菌酶的企业,借助李德发院士工作站联合攻关,提取率达到2.8‰。

提取的溶菌酶活性比进口的还要高。”董事长杨砚说,“去年,我们最新研发的溶菌酶漱口水、溶菌酶口腔清新喷雾剂投放市场,反响很好。

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建起循环产业链,科技加工刷高农产品附加值。”副县长张洪洋说。京山县连续4年跻身全省‘四个一批加工强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已成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产值超过450亿元。

联袂三产业,品牌遇见“互联网+”

年前能发货么?”临近春节,京和米业天猫旗舰店订单不断,主打产品京和100富硒大米20斤装月销819袋。

电商新时代,农产品营销必备两要素,基地可靠度和品牌美誉度。

这恰恰是京山长期发展生态农业积累的优势。

省委、省政府看中京山物产丰富,鼓励京山县创湖北“一袋米”、“一枚蛋”、“一只龟鳖”、“一壶油”等品牌。全县建起百万亩生态原料基地,其中40多万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得到国家级和省级认定。

然而,市场叫好的“京山出品”,仅仅叫座省内及周边市场,迟迟走不出销售困局。

找准症结,从补齐销售链条入手寻求突破。京山县引进国内首个“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运营实体项目金瑞物流产业园。

1月13日,“村掌柜”第100家服务站签约永隆镇下陈桥村。“从2015年8月坪坝镇首家开业到第100家,不到半年时间。”金瑞农电商物流城运营总监孙雅琛说,“目前我们还不断接到签约申请,‘布点1000家’目标预计上半年就能实现。

“村镇零售+电商+配送”,创新的销售模式让农民足不出户也可以买卖通天下。

“农产品也搭上‘互联网+’快车”,三阳镇党委书记祝君说,去年全镇11万亩板栗通过‘村掌柜’平台进行网络销售,短短两周,就收到了5000多个订单,卖出新鲜板栗7500公斤。

这些土特产送到金瑞物流检疫、包装后,销往各地。”李明佳说,“借助电商平台,京山农产走进全国多个省份,以及日韩等东南亚国家市民的餐桌。

“品牌遇见‘互联网+’,摩擦出三产融合的火花。” 县委书记胡小国说,“京山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品牌力量,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农产品特色种养、精深加工、网络营销实现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