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驻村工作队三轮驱动助推精准脱贫

04.07.2017  18:41

  省纪委驻村工作队按照“驻村带镇联县”的工作思路,坚持“项目支撑、产业扶贫、样板示范”三轮驱动,强力推进通山县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两年来,通山县累计脱贫5.4万人,出列19个贫困村,在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七年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二,荣获“全省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突出贡献单位”,省纪委驻村帮扶的板桥村被省委授予全省农村党支部“十面红旗”。

  一、强化项目支撑,筑牢发展根基

  一是科学论证谋划。针对通山县山地以风化石为主,种植业难以发展的问题,工作队坚持“走出去”与“请进门”相结合,先后多次到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咨询、请教,多次邀请科研专家团队来通山现场“把脉会诊”,确定了小龙虾、香菇、油茶等一批符合通山实际的新兴致富产业。经过两年的发展,这些产业已经成为通山县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为确保项目科学可行、顺利落地,工作队还参与重大发展项目的实地勘察、可行性论证,有力推动了环湖景观路、富水南岸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落地。

  二是积极牵线搭桥。为打通县直单位与省直部门之间沟通渠道,工作队主动牵线搭桥,奔波于省、县之间,为通山落实枇杷、桔子品种改良项目;多次赴省交通厅协调落实旅游公路项目,有力推动了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在通山落户。

  三是强化协调对接。为解决通山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省纪委连续8年定期组织召开省直单位对口帮扶通山县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建设工作协调会,协调37家省直帮扶单位加大对通山项目、资金投入力度。2017年2月23日,省直单位对口帮扶通山县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建设工作协调会在武汉召开,确定了2017年省直单位对口帮扶通山县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建设项目147个、扶持资金26.9亿元,同比增长25%。

  二、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

  一是做足山文章,发展农林特产业。工作队坚持因地制宜,指导通山狠抓山地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油茶、楠竹、茶叶、香榧等8个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两年来,帮助通山发展绿化苗木3万亩、油茶3万亩、楠竹1万亩,推动孔雀、乌骨山羊、黑山猪、豪猪等一批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建成千亩以上连片特色种养基地210个,带动11101户群众脱贫增收。

  二是盘活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工作队利用通山丰富的水面和冷浸田资源,指导通山发展水产养殖带动贫困户增收,协助通山创新以奖代补、全额贴息、部门帮扶、技术培训、提供草种、纳入农业保险等6项产业扶持措施,帮助发展小龙虾、娃娃鱼、鲈鱼、虹鳟鱼等特色水产养殖。通山小龙虾养殖规模迅速壮大,发展稻田养虾5万亩,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带动819户贫困户脱贫。

  三是培育新业态,发展新兴产业。工作队深入挖掘通山旅游、区位等潜在扶贫资源,重点推进乡村旅游、“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新业态,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今年计划新发展农家乐300家、达到1500家;新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00个,电子商务创业就业人员达到2万人;新发展3-5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1000个,带动1200户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

  三、狠抓驻村帮扶,打造样板示范

  一是狠抓产业帮扶。为增强驻点村板桥村“造血功能”,省纪委驻村工作队科学谋划扶贫产业,工作队员平均每月开展蹲点调研2次,通过徒步上山、航拍、乘船等方式,反复论证产业发展条件,先后探索推广了“村企共建”、“村委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村委会+农户+市场”等联营模式以及立体种养、板块联建、“集体所有、贫困户分红”等发展模式。两年来,先后打造了板桥生态谷、李家演产业园、板桥光伏产业带等三大产业板块,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20万元以上,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5500元。

  二是狠抓新村建设。为切实改善板桥村人居环境,工作队一方面强化思想动员,先后召开易地搬迁动员大会3次,环境整治方案座谈会15次,上门做思想工作300余次,统一了板桥村民齐心协力建新村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共为板桥协调移民搬迁安置区供水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防洪治理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45项,成功打造了白鹭新村、长滩、板桥颐园等一批新村建设样板工程。在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板桥村由过去贫困率36.3%的重点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环境美、产业优、民风淳的先进示范村。

  三是狠抓基层党建。为打通村支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驻村工作队狠抓基层党建服务创新,开设“党员之家”微信公众号、“党旗飘飘”手机党校,利用新媒体宣传党的政策法规,为基层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便捷服务,两年来,新增登记流动党员130多名。同时,积极谋划兴办农民夜校,帮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增强脱贫增收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