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一书记将负债村变亿元村 去世时遗产仅3600元

21.07.2014  11:55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陈凌燕 实习生叶喆媛 谭桂芬

  走进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服务居民公示牌上,第一个就是党总支书记刘伦堂的照片,照片下是他的电话“13986587303”。对老鹳庙社区的群众来说,刘伦堂是他们最熟悉的人。有困难,就找刘书记,25年来,这几乎成为当地居民的习惯。

  然而6月25日,这个习惯不得不中止。那一天,74岁的刘伦堂因积劳成疾,倒在他工作了25年的社区书记的岗位上。

  25年来,刘伦堂将负债的城中村发展成总产值2.3亿元的先进村;他去世时,只留下3600多元个人存款,这是他的全部积蓄。剩下的,是能装满一麻布袋的奖状、荣誉证书以及20多本学习工作笔记。

   25年如“燕子衔泥

   负债村如今总产值2.3亿

  25年前的老鹳庙,辖区人口2000多人,仅有600亩菜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集体还欠了一些债。

  1989年的夏天,在与乡党委书记的一番谈话后,时任乡企业公司经理的刘伦堂,决定放弃红火的事业,挑起老鹳庙村的“担子”。

  “当时他当那个经理蛮风光的,他愿意回来当书记,实话说,我们都没想到。”村民江文胜说。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刘伦堂放弃乡干部的铁饭碗“亏了”,但刘伦堂说,只要能带领大家致富,就是“赚了”。

  上任后,刘伦堂四处奔波,找亲朋借款,发动工人集资,先后创办了水泥厂、建材厂、碎石场、建筑队等一批村办集体企业,带着老鹳庙跳出了“苦海”。大雪天里,刘伦堂和工人一起上山用板车拖石头;烈日下,他带着馒头和自来水跟着送水泥的货车到武汉跑销路。在刘伦堂的带领下,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3年底老鹳庙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2.3亿元。

  25年来,刘伦堂像“燕子衔泥”一样,筹集资金500多万元,改造社区泥巴路7公里,在全区率先实现村级公路全部硬化,组组通水泥路。同时,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水、改厕、改电,解决了群众烦心的“低电压”问题,让居民在全区最先用上自来水,让周边居民羡慕不已。

  社区副主任程时贵说,刘伦堂经常工作到深夜,就睡在办公室,很难想象一位七旬老人,有如此饱满的工作热情。可惜壮心虽在,但他却积劳成疾。去年9月,他被确诊为肝癌。社区干部方杨奏说,生病之后刘伦堂“更像是与时间赛跑”,只要身体允许,他就坚持工作。

   身后留下的全部遗产

   两张卡合计仅有3600元

  在许多人眼中,刘伦堂是能够“说了算”的。当了25年的“一把手”,经手社区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上千个。时常有一些老板带着钱物找他帮忙,但每次都是高高兴兴来,“灰溜溜”地走。

  面对诱惑,刘伦堂从没动过心。面对家人,他也从不照顾。长子刘文兵说,父亲早就定下“家规”,凡是社区的事、尤其是建设项目,家人一律不得插手。

  6月25日下午,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弥留之际的刘伦堂,从枕头下摸出两张银联卡,颤颤抖抖递到长子刘文兵手上,断断续续地说:“我这辈子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也没有给你们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做人一定要公道清白,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7月1日下午,刘伦堂入土为安。刘文兵和妻子江四兰到社区办公室清理父亲的遗物。除了成堆的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等奖章、证书,还有20多本学习、工作笔记。到社区银行网点查询,父亲留下的“6228480761028504915”中国农业银行卡上,只有 3600元;另一张“40551250631488905”交通银行卡上,只有0.96元。

  “以前我一直觉得他抠。”江四兰说。家里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盖的两层小楼,早已破旧不堪。2003年,夫妻俩想买套商品房,他们找刘伦堂借钱,可刘伦堂只拿得出几千元。“我们只好再去跟亲戚朋友借钱,借钱的时候人家都不相信,说我们还用借钱买房?”江四兰苦笑着说。如今,想着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再看看他留下的奖章和证书,江四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