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明:以绿色发展普惠荆楚

07.07.2014  12:20


  湖北日报讯 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省经团联主席 李春明

  过上物质丰富、文明和谐的小康生活,建设绿水青山、蓝天净土的美好家园,是最基本、最现实、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全省6000多万人民的美好愿景和热切期盼。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从法制层面对绿色发展进行总体谋划和制度设计,将绿色发展纳入法律刚性约束。这些重大政策、法规制度的出台,将我省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推进绿色发展刻不容缓

  绿色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有专家分析认为,自18世纪中叶起始,西方国家主导了三次工业革命,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工业革命”,发展模式将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黑色发展模式”转向全面的“绿色发展模式”。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最有影响的新兴经济体,当然不能置身于大趋势之外,不能脱离世情走传统的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黑色发展道路,而必须顺应绿色工业革命的世界趋势,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绿色发展,不是要放弃原有的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绿色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和湖北的未来。湖北作为生态大省,拥有大江、大湖、大山、大库,又是三峡工程坝区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优势明显,生态地位重要,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然而,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当前,湖北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一些地方生态系统退化,水体、大气、土壤等污染加重,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上下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在绿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面前,我们别无选择。

  走绿色发展之路,湖北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近年来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且发展势头良好,这为推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湖北是农业大省、生态资源大省,近年来不断加强环境建设,且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湖北独特的科教优势,将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近年来全省着力发展并初具规模的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因此,全省上下一定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绿色的财富观,以奋发有为、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把荆楚大地建设成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社会空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二、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推进绿色发展,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其基本路径至少有五个方面:(1)营造绿色山川。积极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水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湖绿化美化。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保护林及低产林改造、湿地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山体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采与综合利用,加快中小河流和重点领域的综合治理。以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构建以江、湖、山、库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屏障。(2)发展绿色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大力发展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大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3)建设绿色城镇。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绿色生态的美丽城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构建绿色交通运转系统,努力建设绿色社区,不断改善人居环境。(4)推行绿色消费。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行绿色消费,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加强新能源、节能产品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的推广使用,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积极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5)树立绿色新风。要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养成绿色、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社会风尚。

  绿色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生态资源为基础、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为着力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绿色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

   三、推进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

  推进绿色发展作为一场思想革命、产业革命和环境革命,必然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会带来多方利益的深刻调整,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只有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只有实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顺利推进这样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强化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要健全完善绿色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依法严格遵守决策程序,坚持绿色标准,把好绿色关口,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项目投资等源头上控制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大胆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覆盖资源环境各类要素的产权交易市场,稳步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和节能量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发展领域的市场化机制;要完善统计评估指标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要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修改和完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与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和政府规章;加强对绿色发展重大决策、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确保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要严格依法行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容量底线,严禁不符合生态环境法规政策的开发活动,严肃查处一切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各级司法机关要加强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的司法保护,依法惩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建设的犯罪行为。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