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武汉大学大步发展的思考

24.06.2014  11:51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武汉大学这样的985工程综合性高校,究竟应该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

武汉大学现在的发展势头很好,所以我们首先要有信心,要稳定保持在全国前五名这样一种水平。学校去年举办了120周年校庆,又召开了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大家都在思考,武汉大学未来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创世界一流?建议学校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开展大讨论,充分激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广开言路,形成学校的发展思路。

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是从我50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与国内外大学长期的交流中得出的思考。

 

第一,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什么?

武汉大学的办学目的,应该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未来发展前沿、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来开展人才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私立大学可以进行精英教育,把培养学生得诺贝尔奖作为主要目标。但我们是国家办的大学,就一定要对国家负责。我们的大学里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良好的科研条件,这些都是国家投入的,是取之于民的,所以我们的大学一定要为全国的老百姓服务。对于武汉大学来说,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驾马车要并驾齐驱。

李晓红校长提出武汉大学要办“顶天立地”的大学,我理解,“顶天立地”就是既能够攻克科学难关,也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能够用我们做出的成果和培养的人才去为社会服务。我们培养的学生去从事科研,要出国际一流成果,争取得诺贝尔奖;到农村去种地,要能够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田里;到工厂去工作,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创新发展,搞好管理,这就是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第二,评价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和我们的办学目的相对应,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也应该是一种综合评价,不能只用单一的指标,不能以ESI论英雄。

SCI是一个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科学研究,一种是探索未知的学科前沿研究,要在NATURE、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种是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研究,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到形成产业化,要让国家富强、百姓富足,不是可以简单地用SCI来衡量的。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包括技术创新的成果、面向国防的研究工作等等,有时是不能写成文章发表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有很多著名科学家是不以写论文为目标的。一个承担了几十亿经费重大工程的科学家,不能因为他没有发表很多SCI论文,就否定他的贡献。

对于ESI排名,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排名中只列有20多个学科,并不代表全部学科的排名。中国高校的一级学科就有100多个,这些学科在武汉大学呈现多样化的发展,不能拿一个并不全面的标准来指导我校各个学科的发展。

我认为,武汉大学列入ESI排名中以理科、医科为主的20多个学科无疑应该优先加强发展;同时,那些以国家工程为目标的技术科学,特别是武大已经具有明显特色的学科,也一定要牢牢抓住,加强支持。比如,在ESI排名里是找不到测绘遥感学科的,但这个古老的新兴学科对武大ESI排名的十多个学科都有贡献,比如支持社会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贡献率达到了25%。这个学科已经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特色,一直在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三位,不能因为这个领域有很多是国防项目,不能写文章,就停止发展。

一所大学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把过去的优势丢掉是很危险的,武汉大学也是有过这方面教训的。武大的农田水利学科曾经是中国第一,但合校时把这个偏理科的学科归并进了工科的水利水电学科里,“”的特色渐渐失掉了,不但失去了全国第一的排名,也很难争取到国家更多的支持。这样的教训应该吸取。

经过120年的发展,武汉大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是非常宝贵的。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武汉大学只有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三,武汉大学的学风是什么?

大学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创新、如何工作,这是一个学方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什么是好大学?传授知识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好大学要教会学生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个性,不同个性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过程,看他如何听课,怎么做笔记,考试成绩排第几名;重要的是看效果,看他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创造力和贡献力。有的学生上学时可能调皮捣蛋,没有规规矩矩地服从学校的过程管理,但是他受到了大学的熏陶,他在社会上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大学既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企业家,像雷军这样的杰出校友,创造了小米,推进了中国电子产品服务水平,是武大的骄傲。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成绩又好,又有创造力?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能够自主创新的环境,要有一种好的学风。老师培养学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与学生相比,无非是早学一点,实干经验多一点,可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所以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鼓励学生创新,并在做人方面起到表率作用。老师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洋人,不迷信权威,这样大学才能办得好,这也正是武汉大学一种宝贵的精神。

我认为,武汉大学有很好的学风,好就好在它能够求异趋同,在对立统一中辨证发展。辨证、求异和争鸣的精神,是武汉大学的传统,这是一种有利于探求真知、有利于创新的精神,一味苟同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现在中国很多大学正是缺少这种精神,因此不能有真正的创新。

但是求异又必须和趋同相结合,就像李达老校长讲的,这是辨证的统一。求异才有创新,趋同才能成事。我们做国家重大专项,发射中国的高分卫星,研究过程中需要鼓励求异创新,但最终整个团队都必须统一到同一个方案上来,才能获得成功。现在学科之间交叉性很强,开始融合时必然有争辩,争辩之后就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最后要趋同,寻找到彼此之间的交叉点,不再纠结于彼此之间的差异。求异趋同的辨证统一,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也是武大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大力发扬。

 

第四,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管理体制创新也是一所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总体上趋于行政化,在人才培养、人事管理、科研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到了大学自身的发展。武汉大学也需要开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目的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要做好管理服务。要弱化学校管理的行政职能,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为教学科研一线服好务,给老师学生排忧解难;要强化教授委员会和学生会的作用,发挥全体教师、学生的力量来管好学校。

二要合理布局学科院系。武汉大学应该有多大的规模?我认为保持20来个学院、每个学院2000多人,是最合适的。现在我们有30多个学院,如何重新进行组建?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科归并,比如测绘一级学科有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GIS,把它们归并在一个学院并不妥当。是把分散在不同学院的二级学科归并到相同的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向其它学科延伸扩展,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尊重学科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

管理好一个学院,领导班子非常关键。学校应该慎重而又大胆考察选拔,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本校现有教师队伍中,发掘或遴选有过硬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领导才能的人来担任院长。并要合理搭配干部,一个笼子里不能关三只大老虎,也不能只有三只小鸡。合理配置利用好资源,才利于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要有好的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学科发展要靠人才,既要发挥已有骨干教师的作用,也要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让有本事的年轻人为我所用。“海龟”和“土鳖”兼收并蓄,这也是个辩证统一。建国60多年,中国自己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引进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有的是解放前从国外回来的,有的是改革开放后留学归国的,有的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充分发挥这些人的力量,才能推动学校和学科的发展。

如何留住已有人才,吸引更多人才?这需要有好的机制。学校的师资队伍不可能无限扩大,只能在有限的规模里想办法。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两条腿走路,在正规的编制之外,用科研经费和社会赞助来吸引一部分研究教授。2011协同创新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很多研究团队的成员虽然名义上是学校教师,但他的一切报酬、待遇都是用研究经费来解决的。采取这样的做法,能够比较灵活地不断壮大武大的研究力量。

祝愿武汉大学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现我们全校师生的“武大梦”和“中国梦”。

(编辑:杨欣欣)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