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杂姓台村的创富密码:以弹簧产业创10亿元产值

21.05.2015  23:32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梁晓莹 通讯员 刘重庆 刘定旭

  一个弹丸小村,以弹簧产业创下产值过10亿元业绩,这就是汉川市庙头镇的杂姓台村。近日,记者前往该村一探究竟,发现这个小村的产业诞生和升级过程中,予人启示颇多。

   启示一

   农村有丰富的创业者资源

  杂姓台村村支书孙火平回忆,30年前,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成立联发弹簧厂,员工50多人,但在1990年因经营管理不善倒闭了。当时已积累一定生产、销售经验的农民“看样学样”,迅速购置简单的手工设备,买来钢丝摇出一根根“麻花式”弹簧半成品,销往武昌徐东路沙发材料市场。

  “那个时候赢利水平蛮高”,孙火平说,买1台机械设备,家里全员上阵,一年能赚10多万元。一人赚了,自然有人跟上,当年全村年产值大约在3000万元左右。

  为什么联发弹簧厂倒下之后,更多小弹簧厂站起来了呢?事实证明:不是弹簧不能做,而是缺乏有管理能力、有胆识的企业家带头。创业者思维,不仅要有强烈的创业冲动,更要有大胆行动。“弹簧村”告诉人们,农村并不缺创业者资源,只要有人起头,立马会有一群人跟上。

  付新堂,就是带头创业的企业家之一。洒脱的他,为促进抱团发展,去年他安排了10桌酒席,准备把村里的老板们接到一起聚聚,结果根本坐不下。孙火平说,村里像模像样的企业,每年还在增多、壮大。

  怎样将农村创业者激情点燃,是个大课题。

  启示二

   最高明的导师是市场的“大巴掌

  1995年前后,市场甩给杂姓台村一个“大巴掌”。当时,沈阳冒出个将军镇,同样的行当,已推行工厂化作业,批量生产,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自然包括徐东路沙发材料市场,价格比杂姓台村的低了许多。一下子,杂姓台村的产品被冲得稀里哗拉。

  这一巴掌打得杂姓台村眼冒金星,但他们没被打懵,而是清醒起来。“我们吸取教训:搞产业没有全国视野不行,一要扩展销售网络,二是产品升级。”孙火平说。

  他们在全国跑了一圈后,决定首先打开四川万州市场,那里是沙发材料的集散地。部分农民干脆在那里成立了经销公司,为村里企业接来源源不断的订单。

  村里从2000年起推行机械化生产,兴建厂房,购买设备,聘请技术人员。生产项目也从生产和加工弹簧,开始扩展到(棉毡)、海绵、棕垫、布(面)料等席梦思配套产品。

  市场一次次用“巴掌”当教鞭。缺少品牌、技术含量低、相互杀价……杂姓台村,牛就牛在始终不愿被打倒,相反,用“巴掌”倒逼着自己一次次进步。

   启示三

   抱团差异化发展才能水涨船高

  “市场大了,就乱了。”福星太子家私有限公司老板龚传义说,前些年,村里大企业腾腾冒出来后,大家相互杀价,恶性竞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教训令人警醒:只有抱团发展、一村一品、才能水涨船高。

  怎样才能抱团?在“弹簧村”这面大旗帜下,各人精做差异化品牌,在各自市场树起“小旗帜”。大小旗帜相映生辉,小旗之间互不相扰。

  龚传义是家族作坊里的年轻一代。早在2006年,他就在武汉注册了“福星太子”、“吉祥太子”等品牌,将沙发等床品跟桌椅搭配起来,营造温暖的格调,产品一下子“高大上”许多。现在,他的产品除孝感本地外,还销宜昌、十堰等地,年销单品1.2万张,产值近千万元。

  付新堂注册的湖北飞龙棕毡有限公司,专做棕垫,辐射到河南、四川、贵州等6个省市,产值过亿元,跻身全省棕垫单品前三强。这几天,他正为货物供应不上发愁,“单子多,产能有限”。

  产品竞争力增强后,村里又走出另一支队伍——“销售帮”。全村仅分布在四川、广东等地的经销户就有60多个,专销村里的产品。

  据统计,现在全村从事弹簧产业生产销售的本村人有500人左右,外地过来打工的还有500多人。他们的年薪也丰厚:技术工在8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