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朋友圈的“干性溺水” 竟是翻译错误(图)

19.07.2015  10:36

澳大利亚新闻网上关于3岁男孩“继发性溺亡”的报道。

  武汉晚报讯(记者刘璇 通讯员陈菁 李锐)

  游完泳回家,孩子死在自家床上。你相信这是真的吗?“警惕孩子游泳后的‘干性溺水’,吸入6大汤匙水就有可能会出现。”近期进入游泳季,而这则刷爆微信朋友圈和各大社交网站的网帖让父母们担心不已。“干性溺水”一词,第一次被带入了公众的视野。

  游泳时呛几口水真的会让人在睡梦中死去吗?朋友圈热转的夺命凶手“干性溺水”到底是真是假?武汉晚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事件

  美国10岁男孩游泳回家在床上“溺亡

  微信上的帖子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名10岁男孩,和妈妈在泳池里玩了一天。回家后男孩洗了个澡,之后说很困睡午觉,1小时后,妈妈看到男孩完全变了样。“他的脸上被好似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在床上就这样‘溺死’了。

  另一个讲的是一个澳大利亚的3岁男孩,玩耍时不慎跌入游泳池中,被救起几个小时后,妈妈发现孩子体温升高、昏睡等异常情况,赶紧送医。医院X光显示,孩子经历了“干性溺水”,幸亏发现及时尽早进行了救治。

  网帖中称,两个男孩都遭遇了“干性溺水”,并指出“干性溺水”主要的症状为倦怠、嗜睡、咳嗽、呼吸困难及面色苍白等。

  释疑

  武汉急诊专家从未接诊“干性溺水”病例

  “干性溺水”真有这么可怕吗?记者随后采访了武汉多位急诊专家。

  先来科普一下溺水。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程青解释,在医学上,溺水根据肺里有无进水分为两类:一类是湿性溺水,另一类是干性溺水。“湿性溺水”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溺水,当大量的水突然涌入呼吸道和肺部,影响气体交换导致的窒息。“溺水事故中,98%以上都是这一种。

  “干性溺水”则是喉头痉挛导致声门关闭引起的缺氧窒息,多是突然受到惊吓或是寒冷刺激后所致。发生这种溺水的人,胸腔里根本没有水。

  程青坦言,做了20多年急诊科医生,他迄今为止还没有碰到过一例“干性溺水”的病人。“肺的表面面积很大,游泳时不小心呛几口水到肺里,根本不会影响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家长根本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程青告诉武汉晚报记者,这则微信之前他也关注了,第一反应就是质疑文章的真实性。他表示,声门关闭就像人的喉咙被掐死了一样,几分钟之内就会缺氧,致人于死地。绝对不会像帖子里说的,当时没啥事,等到回家后才发生“溺亡”。

  记者把这则微信转发给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农教授,他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要信”。身为呼吸内科专家的他,也表示从来没有遇到过“干性溺水”的病人。

  “我们医院门口就是附近的东湖凌波门,每年夏天要抢救十几例溺水的病人,检查无一例外的显示胸腔和肺部有积水,还真没碰见过‘干性溺水’的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诊科副教授陈海华说,肺里面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像海绵一样,呛点水到肺里面,很快就会被肺泡消化吸收了。

  “干性溺水?没有见过!都是湿性溺水的病人。”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说,气道痉挛,呛水只是个诱因。对于支气管敏感的人来说,比如过敏体质、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即使没有发生呛水,在游泳时受到冷水、泳池消毒氯气和水里炎性物质的刺激,也会导致气道的突然痉挛导致憋气窒息。“这类人游泳要特别当心。

  追源

  翻译错误导致的误解

  这么多位从事急诊几十年的专家都说从未见过“干性溺水”,微信上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为了查证这则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武汉晚报记者特地找到了原报道(http://www.news.com.au/lifestyle/parenting/its-called-dry-drowning-and-it-can-kill/story-fnet08ui-1227293171929和http:/www.nbcnews.com/id/24982210)。

  这则消息2015年4月6日下午3点22分发布在澳洲新闻网上。记者连线旅居澳大利亚的朋友得知,该新闻网是澳大利亚几个较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是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网站,类似于国内的搜狐、雅虎等。其中,关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那个10岁男孩的报道是2008年5月6日在美国NBC(全美广播公司)新闻中发出的“父母警告”。

  随后,记者将原报道的链接发给了武大中南医院急诊科陈海华副教授。陈海华是武汉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擅长领域正是呼吸内科。

  3个小时后,陈海华打来了电话。“仔细阅读了原文,并和微信内容进行了对比,微信里的主要内容翻译没有太大问题,但漏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secondary’。”陈海华说,原文是说“Dry/secondary drowning”,翻译过来是“干性/继发性溺水”。在这里,译成“继发性溺水”更合理。

  陈海华解释,所谓“继发性溺水”,主要是溺水引起的延迟性肺水肿造成的。

  他分析,虽然在原报道中,美国男孩的病例用了“Dry drowning”(干性溺水)这个说法,但是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发现,男孩死亡后医生在肺中发现了少量的水,这证明他并不是干性溺水;而他死后脸上被白色泡沫覆盖,“白色和粉红色的泡沫痰”正是严重的急性肺水肿的典型症状。不过,急性肺水肿也多不会在短短1个小时就要人命,推测他很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死亡。

  “澳大利亚那个小男孩更是典型的迟发性肺水肿。”陈海华接着分析,他在溺水后的几个小时出现了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也是急性肺水肿的信号。

  在专业科学网站果壳网上,多名急诊医学专家对于此案例的分析和陈海华的观点完全一致。

  国际上不推荐

  “干性溺水”的说法

  陈海华查阅了近几年有关溺水的权威英文文献后告诉记者,美国心脏协会的“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刊登的“源于数据的溺水规范报告推荐指南”中说,2003年在挪威、意大利召开的“世界溺水大会”上提出,湿性溺水、干性溺水和继发性溺水的说法都不妥,不建议使用这样的说法。

  专家们对此的解释是,很多时候无法确定溺水后肺里是“”还是“湿”,是水进入肺部后被“吸收”了,还是从来就没有水进入过。“如果一点水都没有进入到肺里,又凭什么说是溺水呢?

  陈海华进一步解释说,人在溺水的过程中,刚开始可能会出于对身体的保护,本能的屏气,关闭气道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但是很快就会因为缺氧,本能地将气道重新打开而被迫深呼吸,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水进入胸腔和肺泡里。可以说,绝对的“干性溺水”是不存在的。

  “呛水后惟一要当心的就是迟发性肺水肿。”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农说,吸入含氯气的泳池水,很容易让孩子娇嫩的肺发生水肿。但最怕的是呛了脏水。水里面的细菌一旦侵入肺部,就会引起持续性的感染,导致吸入性肺炎、急性肺水肿等,出现高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张劲农明确表示,不管是吸入性肺炎还是急性肺水肿,都是缓慢发生并加重的,一般都是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以后才发生,医生有足够的救治时间,绝对不可能在短短1个小时之内就要人的命。

  专家们提醒说,家长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在泳池里的动向。一旦发生溺水或呛水,要马上抱上岸,轻轻拍打后背,帮助把胸腔和气道里的水尽快排出来,以免积水滞留在肺部。

  呛水当时会有些刺咳,这是人体气道正常的保护机制,过几分钟后就好了。如果几个小时以后一直咳嗽,并出现胸口憋闷、喘气、呼吸困难、嘴唇紫绀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并及时就医。

(见习编辑 张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