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投资强不强——解码经济半年报②
扩大有效投资,是实现稳中求进的关键抓手。
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76.06亿元,增长1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投资从何而来?又投向了哪里?
招商引资,发挥有效投资“定海神针”作用
以招商引资带动有效投资,上半年,武汉市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投资120亿元的天马第6代LTPS生产线点亮,量产后年产值将超100亿元,进一步提升湖北半导体显示产业全球竞争力。
投资75亿元的上汽通用武汉基地二期投产,成为继上汽通用上海金桥之后,又一座国内领先的智能工厂。
上半年,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4.3个百分点,增幅创近3年同期新高。一大批优质项目,垒起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未来。
扩大有效投资,干字当头、成字为要。和武汉市一样,全省各地掀起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热潮,有力支撑经济稳增长。
襄阳市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招商专班、一个招商方案、一套招商政策、一支产业基金”的“五个一”招商机制;
宜昌市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突出招大引强,瞄准世界500强,紧盯细分领域实力企业、龙头项目,采取每周通报、每月排名、季度表态、半年拉练等方式传导压力,倒逼工作落实;
黄石市创新招商体制机制,成立四大招商局,新签约重点项目145个。
上半年,全省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3470个,签约金额1.8万亿元。
坚持以项目带动投资、招商引领投资、政府促进投资、创新激活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发挥了“定海神针”作用。
有升有降,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不同领域投资有升有降,上半年投资结构优化尤为亮眼。
民间投资、工业技改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上升,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幅则持续下降。“湖北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投资对于湖北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尤其要注重带动民间投资进入良性轨道。”武汉大学教授邹薇认为。
民间投资是投资环境风向标。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进一步简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打破“玻璃门”,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唱主角;出台降成本“32条”,持续推进降低物流、中介服务、能源等成本,着力打造中部乃至全国成本“洼地”。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投资增速断崖式下滑势头得以扭转。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完成9773.09亿元,增长9.8%,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增速创2016年以来新高。
激活民间投资,PPP项目加快落地,华夏幸福基业、东方园林、九州通等民营企业挑起大梁。1至6月,民营企业以联合体牵头方或者单独作为社会资本方累计落地项目25个,占落地项目的51.02%。
量增质更优。上半年,有效投资的主线更加突出。
强筋骨。大数据、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瞄准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推动制造业迈向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
补短板。小米生态链、力源信息、泰富商业、雅筑养老等项目,进一步充实了我省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扶贫攻坚、农田水利、城市防涝、交通网络、生态环保等项目,瞄准短板发力。
惠民生。学校医院、交通环保、城市乡村,一个个惠民生、强服务的公共项目,让人们感受到了最温暖的初心。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752.02亿元,增长19.3%,高于全省投资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
优化环境,改革红利逐渐显现
扩大有效投资,须以强有力的改革作为保障和支撑。
从签约到开工,华星光电T4项目仅用时74天,再次刷新重大项目服务和建设的“武汉速度”。
今年6月武汉市新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说,这一“武汉速度”显示出武汉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迫切期待。华星光电选择在武汉投资,重要因素就是湖北省、武汉市对民营经济的巨大支持。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了市场主体的“加法”,换来了创新发展和经济活力的“乘法”。
全省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湖北自贸区建设有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开展,“降成本32条”“招商引资16条”“人才20条”“激励企业研发新政11条”等政策,逐渐显现改革红利。
投资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清楚。风脉能源董事长叶毅8年前从海外回到武汉,参加今年华创会时体会深刻:“近年湖北吸引人才的政策全面、多元,不仅有吸引人才落地的政策,还有跟踪企业成长轨迹的各类扶持举措、政策、配套服务。”
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有效投资“定海神针”越来越强。(廖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