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性更有担当——记抗震救灾前线的90后群体

12.08.2014  12:25

  在鲁甸抗震救灾前线,火热的青春汇成一支强大的90后力量,从抢险的战士到救人的志愿者,从自救的村民到为灾区鼓与呼的记者,这样一群年轻人在灾难面前的英勇表现,让人相信他们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希望。

   小战士”和“老记者

  在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路上有座临时的铁桥,它可是救灾生命线的咽喉。1996年出生的藏族战士土登翁登在桥头站岗。足有1米多高的通信设备没有压弯土登还很稚嫩的身体,他站得笔直,目光机警。刚刚入伍的土登来自四川甘孜,他所在的14集团军救灾部队8月3日深夜就赶到震中,先头部队200多名战士全是90后,第一批救灾物资就是靠他们肩扛手搬运进灾区的。

  1990年出生的薛玉斌已经是名“老记者”了,作为新华社四川分社的摄影记者,他曾参加了芦山地震报道,这一次他用航拍的方式告诉世界鲁甸发生了什么。第一次航拍,潮湿闷热的机舱里,战士们经过几次转运伤员,脸上尽是疲惫。“回程的飞机上,被救的伤员还处在惊恐之中,一位妇女站在我旁边,不停地擦眼泪。整个航程没有人说话。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到什么是安静。”第二次航拍,为了赶上最早起飞的飞机,他背着大背包,蹚着水,跑步一公里。第三次航拍,除了大地上满目疮痍的景象,令他刻骨铭心的还有伤员们痛苦的表情。“天灾无常,我们要做的也许就是更加珍惜生活,追求幸福。”三次航拍,薛玉斌留下了一组《航拍云南鲁甸地震震中》的稿件,成为新华社最早展现灾区灾情的照片,被媒体广泛采用。

   两位“男神

  在震中指挥部龙泉中学旁边,一面“成都共青团志愿者”的旗帜分外醒目。来自四川德阳的冷远林今年刚满24岁。名字帅,人更帅,在成都某汽车4S店工作的他请假来到灾区。“汶川地震那年我都报名抗震救灾了,可因为年龄太小,没让我去。这次我们20多人来鲁甸救灾,我成了主力。

  像小冷这样憋着一股子劲儿要为灾区出力的90后还有很多。1994年出生的廖春平是重庆电子工程学院在读大学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看到军人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小廖被深深地感动了。尽管很多人不理解,但他还是当上了一名武警边防战士。鲁甸地震,让这个热血青年走上了“战场”。书生气未脱的他很快成为救援战场上大家心目中的“男神”。在每一场救援战斗中,哪里最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利用自己旅游学专业的优势,迅速帮助战友熟悉山区地形,向一起入伍的战友传授户外生存、搭建帐篷和转运伤员的技巧,手磨破了、腿摔肿了,依然坚守岗位,在紧张的救援战场上总能看到他忙碌穿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