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市场要不要纠结于“标准情结”

07.09.2016  07:36

  堂吉伟德

  月饼新标准出台后迎来首个中秋。记者对月饼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2000元以上高价礼盒仍存,300元以下普通礼盒较为畅销。由于新标准非强制性标准,市场上仍有旧版包装月饼在售。

  高端与普通,新包装与旧包装,以及不断丰富的月饼样式,当月饼成为中秋佳节一种必备的物品之时,月饼的市场化与商业化,就难以避免在标准的强制与推荐之上纠结不堪。以“五仁月饼”为例,所谓的样式标准本身也是一种宽泛的意指,并没有强制而统一的要求。

  因而,纠结于标准之争也并无多大的意义。就如同扬州炒饭等地方名菜的行业标准一样,条框过多限制过度并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也会让地方菜品变得死板和教条。月饼同样如此,若是有基于质量与安全的保障,并明确无误的告诉了消费者,那么在标准上不妨更为宽泛与灵活一点。

  月饼新标准的出台其实也是一种“焦虑的表达”与“推销式迎合”。月饼销量的不断下滑,高档月饼市场的不断萎缩,使得传统月饼的生产工艺与产品标准,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若不能进行自我的改进与改良,以达到“供给侧改革”的目的,那么这种市场颓势就很难得到逆转。

  不过,月饼标准的纠结里面,其实还有一种情感的焦虑。此种情绪的表达,包括行业性的下滑,跟“节日味道渐淡”的整个大背景分不开。如同“节日为何没有味道”的追问一样,月饼“为何不逗人吃了”的疑问,其实也是社会进步之下的必然结果。

  当有了越来越丰富而精致的食品之后,月饼除了成为“节日礼品的馈赠形式”之外,真正用作盘中之物的作用,反倒退居其次。相反,其身份属性与标签反倒成为一种销售障碍。一旦过了中秋之后,月饼也就失去了继续得到存续的理由。

  月饼就是一种普通的时令产品,不必标注过于高大上的标签,也不必赋予太重的责任,否则就会把某种食品特定化、情感化、标签化。月饼市场的标准之议,核心还是“今天我们如何过节”的情感表达。

  在过去,月饼不仅是一种过节的道具,更是一种精美的食品,同时满足着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饥饿。今天,以团圆为主体的节日意义还在,不过过节的方式却日益丰富。只有正视到了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那么月饼的标准变化,才不会成为难以形成广泛共识的议题。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