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放流3000尾中华鲟 最快月底游至江苏

13.04.2015  12:01

  现代快报讯 记者徐萌 安莹

  鲟仔,勇往直前!昨天,3000尾经过精挑细选的人工中华鲟在长江三峡大坝下游湖北宜昌胭脂园放流长江,放流规格、数量为历年之最。从此,小鲟们将开始一场充满挑战的“生死考”。现代快报记者将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志愿者们一起全程跟踪、记录小鲟们的“长江之旅”。

  据了解,此次江苏共有三个监测站点,分别是靖江、南京和江阴。专家告诉记者,按照小鲟们每天60—90公里的速度,最快十几天后会进入江苏境内。不过这条1000多公里的江段,情况太复杂,有多少小鲟能冲破艰难险阻抵达江苏还是个谜。

   放流记

   出征之前,小鲟要断食两天

  此次放流的3000尾中华鲟中,绝大多数是人工二代。它们的爷爷奶奶是野生中华鲟,爸爸妈妈是人工一代。其中500尾是2011年出生的,2500尾是2013年出生的。

  “放流的小鲟,都是经过选拔的。”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介绍,放流前会进行体质测试和种族鉴定,选出那些能力较强的小鲟作为放流鱼,“身体素质不好的,难以经过长江的考验。

  提前两个月,小鲟就会进行打标和休整。杨元金介绍,主要有三种标记,挂在鱼尾巴上的体外T形标、打在背部肌肉内的PIT芯片、还有置于少数小鲟腹腔内的声呐标记。

  和人类上战场前饱餐一顿不同,出征的小鲟们只能饿着肚子。“放流前两天左右,停止给小鲟喂食。”杨元金解释,小鲟要集体赶路到江边,挤在同一个空间内,排泄物过多会污染水质,不利于鱼类存活。而且,适当的饥饿感也会刺激它们,一进入长江就学着找吃的。

   闸门一开,三千小鲟回到长江

  在放流现场,意外来了五个“大块头”。记者看到,“大块头”体长足足有1.5米,和一个娇小的女性差不多。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它们是2009年出生的人工一代中华鲟,每条的重量足足有三四十斤。

  这些大块头有着专门的运送工具——1.5米长的皮质大担架。三峡大学的志愿者陈同学和张同学抬着大担架,额头上挂满了汗珠,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兴奋,“它们很沉,护送途中还在不断摆动呢。

  小鲟们要先在江边暂养池的长江水中适应一段时间。一个半小时后,志愿者将暂养池中的小鲟转运到放养池中。闸门一开,小鲟伴着江水,坐着滑滑梯进入长江。

  多数鱼儿入江后,很快不见了踪影,但也有好几条“恋家”的。这些小鲟进入长江后,又折返回岸边,缓慢游曳了几个来回,才掉头往深处游去,好像在跟我们告别。

   最快月底,它们将到达江苏

  小鲟们进入长江后,监测人员开始忙碌了。中华鲟研究所在沿江布设了13个监测站点,通过人工记录和声呐监测等方式,及时监测小鲟们的状态。其中,8个监测站点布设了声呐监测装置,能够实现监测数据的传输。3000尾中,有61条中华鲟安装了超声波标记。

  “14点10分,编号22214的中华鲟经过红花套(宜都市北部)监测点,22212也过红花套了……

  “刚接到渔民电话,上午11点左右,红花套误捕一尾中华鲟,体外T标编号151023,已放生…….

  每一条小鲟的命运都牵动着大家的心。每一只中华鲟过监测点,志愿者们心中都无比激动。中华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所有中华鲟会在今天凌晨全部通过红花套。

  据了解,此次江苏共有三个监测站点,分别是靖江、南京和江阴。专家告诉记者,按照小鲟们每天60—90公里的速度,最快十几天后会进入江苏境内。不过这1000多公里的江段,情况太复杂,有多少小鲟能冲破艰难险阻抵达江苏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