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盘为何无法复制 制作工艺至今尚无定论

28.05.2015  17:37

  编者按

  我省是文物大省,馆藏文物总量超178万件(套),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的有19件,17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2件藏于荆州博物馆。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我省新添了几件国宝级文物。

  这些国宝构成中华文明长河中的华彩乐章。从它们出土之日起,专家们就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新观点、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天是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本报推出《荆楚国宝新解读》系列报道,揭秘我省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今生,报道专家对国宝的最新解读。

  国宝档案

  曾侯乙尊盘,青铜尊通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4.2厘米,重9公斤;青铜盘通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重19.2公斤。1978年于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它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它是出土先秦青铜器中最复杂、最精美的一件,代表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

  它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因其工艺极其复杂,至今未出现复制品。
      15日,曾侯乙墓的主持发掘者、86岁的著名考古学家谭维四先生,在评价曾侯乙尊盘时,也郑重地说,“璀璨的明珠”。

  青铜重器中的极品

  小说《蟠虺》去年4月出版至今已斩获多个大奖,书中反复出现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引起普通读者的关注。
      刘醒龙告诉记者,自从2003年第一次看到曾侯乙尊盘起,每隔一阵就去尊盘前怀想一番,他称,尊盘不只给了作家灵感,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的人,都会凝神屏息,叹为观止。
      曾侯乙尊盘由尊和盘组合,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的口沿喇叭状,长颈,腹部圆鼓,高圈足,盘由盘体和各种附件组成。整套器物精美繁缛,穷极富丽,尤其是镂空装饰有若干层,堪称鬼斧神工,达到先秦青铜器工艺的极致。   

  至于尊盘的用途,有专家称,是冰酒之器,也有专家认为,如此极品的青铜器,可能已非实用之器,而是显示主人奢华尊贵身份的陈设品。

  与尊盘同时出土的铜漏斗、长勺及另两件国宝级文物——鉴缶、联禁铜壶,是彼此相连的一组礼器。从储酒、取酒、滤酒、冰酒到饮宴,器具一应俱全。可以想象,2400多年前,曾侯乙在金声玉振中与宾客畅饮的盛况。

  何种工艺铸造至今尚无定论

  如此精美绝伦的青铜珍宝,是怎样做出来的?

  自曾侯乙尊盘出土至今,关于其铸造工艺,学术界一直热议但至今尚无定论。

  主流观点认为,尊盘的透空雕饰为失蜡铸件,即利用蜡的可塑性好的特性,在蜡模上做出繁杂的造型和纹饰,是熔模铸造的一种。但反对声音称,失蜡法的起源文献中没有记载,有点来无影去无踪的感觉,他们认为,曾侯乙时代不存在失蜡法,尊盘是用当时成熟的范铸法铸造。     

  对此,谭维四称,当初一批青铜专家集体研究后认为尊盘采用失蜡法铸造,并写进考古报告。他谨慎地说,“我个人的观点是,它的精美程度不用失蜡法可能铸造不出来。”“学术界的纷争,也可视作是尊盘鬼斧神工的一个旁证”,我省著名青铜修复专家方国荣称,在曾侯乙编钟被成功复制后,包括他在内的一批青铜专家,动过复制曾侯乙尊盘的念头,但至今仍未成行。     

  他称,一方面是难度大,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多层透雕,表面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而数不清的透空蟠虺纹饰,弯曲程度相当高,不管用何种工艺制模,都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曾侯乙尊盘独一无二,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历任博物馆馆长对复制尊盘都很慎重。     

  记者了解到,虽然至今官方未对尊盘进行复制,但社会上替国宝找“替身”的举动不断出现。2006年前后,文物爱好者黄金洲经十多年艰辛努力,以失蜡法仿制了曾候乙尊盘。日前,随州有关方面制作的高仿曾侯乙尊盘,亮相深圳文博会。“仿制品是参照文字、图片资料等进行重新塑型,不同于在实物上制模的复制品,在精湛程度、神韵上与原件尚有一定差距。”方国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