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故事:瞧这一家子

15.02.2017  16:35
    亲爱的朋友,当你乘坐安全、舒适的火车回家时,你是否想过,满载亲人期盼的列车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吗?你看到的是笔直的两条铁轨载着骏马的雄风呼啸而过的风景,而你看不到的却是一代代的铁路工人在铁道边的汗水与泪水、努力与坚守,才换来火车上旅客的灿烂笑容和归乡之途的畅通。

    七十年代,陈强主演的电影《瞧这一家子》曾经风靡全国,如今,2017年2月13日(正月十六),在信阳火车站就倾情上演着2016春运版的《瞧这一家子》的美丽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潘德良,47岁,是信阳车站运转车间的驼峰作业员;他的爱人,杨继梅,45岁,是信阳车站客运车间的检票员;他们的儿子,潘鸿源,23岁,是信阳车站运转车间的制动员。大家都叫他们老潘和小潘,瞧这一家子的美丽故事在信阳火车站被所有车站工人称赞。

    “驼峰1号,我是一调4号,请开通编3进进路。”小潘通过对讲机联控到。“一调2号4号,编3进进路好”老潘通过对讲机回答到。这里是信阳车站编组场的驼峰信号楼控制台前,老潘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作业显示屏,注视着编组场内股道的溜放情况,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口令都那么娴熟有力。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驼峰作业,他每天具体要做的就是:待解体车辆到达驼峰后,他在信号楼发出信号进行列车的分解,被分解的车辆会按照编组需要溜放到相应的股道。他入路不到三年的儿子潘鸿源就是这一计划的执行者。小潘会按照调车作业通知单把车辆按计划编组成新的列车。

    小潘的工作分白班和夜班,白班是从早上8点上班到晚上七点,夜班要从晚上七点干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工作期间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不眠之夜是家常便饭,并且,十几个小时连轴转,丝毫大意不得。比如摘接制动软管的时候,如果不小心随时都会被风管打伤,老潘常常教导小潘:“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按照规章来。特别是车辆在移动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小潘每天光上面提到的两个作业就要重复数百次弯腰、数百次低头。除此之外,他还要检查列车安全,提钩、连接,对列车编组,检查一趟车需要30多分钟,走60多节车厢,大约一千米,一晚上要走20公里地,扒车单程需要十一二分钟,一晚上要扒四五十趟单程,要在车厢上挂着行驶20多里地,一晚上连接500多节车厢,一个月磨破3双手套。小潘说工作的制服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次下班回去洗衣服都需要在洗衣机里转三遍才干净。

    夜色中,小潘还在继续调车作业,双脚站在车梯上,双手抓着车梯扶手,身体“挂”在车厢外面,随着车一起行进......

    现在我们把镜头转向距离下行场4.5公里外的信阳车站客运车间,老潘的妻子杨继梅正在候车室组织旅客有序进站。45岁的杨继梅,是信阳车站客运车间的检票员,做检票工作二十多年,春运是她最忙的时候,每天从早上八点接班到晚上七点下班,就一直忙个不停,就算是不检票的时候,她也不闲着,因为很多旅客会过来咨询一些问题,杨继梅在车站二楼第2候车室,这里是开往广州、深圳、上海方向列车的检票区,客流大,车次多,一次检票就几秒钟,要同时看清车次、日期、发站等,一天要看2000余张车票,眼睛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情,杨继梅性格豪爽却不乏细腻,经常照顾跟她一个班组的检票员杨倩,“杨师傅是个热心人,平常有什么委屈、开心的事情,我都愿意和她分享。”

    辛勤的工作让老潘一家在站内赢得了好口碑,信阳车站运转车间副主任王军说,老潘在入路20多年以来工作上一直尽职尽责,他还是个孝顺的儿子,母亲瘫痪11年,他一直照顾的很好。”“老潘一家子都为工作付出了很多,是我们铁路人的代表。”

    像老潘家这样的铁路职工还有无数,他们没有令人艳羡的履历,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他们却在车站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经历各种困难与艰辛,在平淡之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瞧这一家人的故事描绘了信阳车站春运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潘正在连接风管

老潘正在认真核对计划、做好越区联系

小潘正在搭乘机车

上班前,妻子正在为老潘带肩带

小潘正在提开车钩、打开钩舌

杨继梅正在检票

小潘正在进行调车编组作业

老潘正在给小潘讲解调车业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