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家乡春花开 ——长阳因病致贫家庭的悲喜录

26.03.2016  17:34

  邓朝成觉得,今年春天来得有点早。

  惊蛰未到,紫台山上的野樱桃就急急忙忙地盛开了。

  邓朝成已多年没有见到家乡春花烂漫的样子。往年,房后樱桃树还未打苞,他就出远门了。会木工的他是全家的依靠。

  去年9月的一场大病,让邓朝成留在了家乡的春天里——

  遭遇“最后一根稻草

  邓朝成的家在长阳贺家坪镇紫台山村6组。一家四口,4.5亩地,新建了两层楼房。

  “过得不太顺溜。”说起这一家,包保的村会计郭显军直摇头。

  邓朝成前几年遭遇车祸,“头上至今还缺一块骨头,没钱补”;老婆双腿残疾,“没膝盖骨,使不上劲,做不了农活”;大儿子在外打工,“身体不好,自己都顾不过来”。

  “4.5亩地种大白菜,好的年景有4万多元收入,做木工再挣一点,日子马马虎虎过得去。”生活艰难,邓朝成并不灰心。他原打算,去年在外面多干几个月,挣点钱将新建的房子拾掇拾掇,再给儿子张罗一门亲事。

  一场大病打乱了邓朝成的计划,也打碎了这个家依靠自己改变生活的梦想。

  去年9月,因小脑空洞症,邓朝成住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

  出院,回家,邓朝成的心也凉了。

  外出打工的路彻底断了。“这个病有后遗症,四肢关节经常麻木。做木工,操作机床,谁敢用你啊?

  4.5亩地也成了“鸡肋”。“不种,一家人咋生活?种吧,两口子又都干不了力气活,靠请工,一年收入还不够付工钱。

  后期治疗费用也没着落。“脑里有积水,医生说还得做手术,哪有钱啊?

  全面铺开的精准扶贫攻坚战,让邓朝成看到了一线亮光。

  这年秋天,经过精准识别,邓朝成一家成为长阳2.5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户——

  选择做一个“田间工人

  3月初,宜昌巴楚蔬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帮烈再次来到紫台山村。

  去年秋天,巴楚蔬菜与贺家坪镇6个村、302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邓朝成在内的紫台山村50户贫困户成为巴楚蔬菜产业帮扶对象。

  路过贺家坪集镇时,老左顺便去看了看即将开张的“蔬菜产业扶贫农资门市部”。

  门市部不大,只有20来个平方,货柜已经摆好,老板覃春奎夫妇俩正在打扫卫生。“我们开了两家,统一由公司铺货,贫困户在这里购买农资,可享受20%的价格优惠。”左帮烈说。

  对老左来说,低价供应贫困户生产资料,优先收购他们种植的蔬菜,这些都不难。

  “难的是让贫困户真正融入到产业链条上来。”在老左看来,靠企业救济式帮扶,只能解决短期脱贫难题。如果没有好的产业融合机制,企业与农户始终是两张皮,产业扶贫就难以持续。

  去年,巴楚蔬菜在紫台山村流转了500亩土地,建立“避雨延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邓朝成家里的4.5亩地,按一年1000元/亩价格流转给了巴楚蔬菜。

  按照老左的构想,基地建成后,邓朝成他们可选择承包基地组织生产,效益与公司五五分成;也可选择进入基地做工,每天拿100元劳务工资。

  “双方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投入由企业承担,贫困户成了产业的具体组织者、生产者。”左帮烈说。

  苦于没有劳力,邓朝成选择了后者。他的4.5亩地最终被邻村的种植大户黄志军、王光春承包。按照约定,邓朝成夫妇俩可优先在基地做工。

  “土地租金,一年4500元;两口子一年一个人做工200个,收入就是4万元。不比原来挣的少吧?”左帮烈算的收入账,并没能让邓朝成真正宽下心来。

  他还在担心什么——

  期待一个“踏实的未来

  让邓朝成最担心的还是医疗费用。“一家两个病人,那点收入咋经得起折腾啊?

  不让这一家因病积贫,村总支书李玉桥已有打算:4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调整低保对象时,村委会将推荐支持邓朝成一家享受低保。

  “若能享受低保,其新农合报销比例将提高到90%左右。”李玉桥说。

  事实上,类似于邓朝成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在长阳不算少数。县扶贫办主任王晓林介绍,长阳8.11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接近1/4。

  “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我们必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给贫困户一个可期的、踏实的未来。”县委书记赵吉雄表示。

  减轻贫困家庭的医疗负担,长阳出台了一系列医疗优惠政策。

  作为贫困救助对象,邓朝成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新农合基金补偿比将达到95%;在县直医疗机构就医,补偿比将达到85%。除此之外,每年年底,在政策范围内他还可以再报销5%。

  “几轮优惠下来,他个人实际上掏不了多少钱。”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周爱群说。

  从精准扶贫“到户明白卡”上,邓朝成知道了自己能享受的所有优惠政策,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与邓朝成不同,李玉桥的心还在悬着。

  “产业发展起来了,并不意味着贫困农户一定能从中获得稳定收益,毕竟市场瞬息万变,难以捉摸。再说,贫困户集中的区域往往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交易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李玉桥期待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进入农村,介入精准扶贫,为市场主体、贫困户提供“产业兜底”。 (陈春保 吴擒虎 常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