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龙头引领 激活农业产业化一盘棋

17.10.2014  11:26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吴文娟 通讯员 张纯军
  
  ●“一壶油”“一提茶”“一只鸭”“一枚蛋”“一只蟹”纷纷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羊楼洞”“周黑鸭”“神地”、“仟吉”……一大批湖北农产品声名鹊起。
  ●1999年,首批认定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2013年达到763家,其中国家级由最初7家增加到48家;年销售过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由5家发展到2114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福娃集团、洪森粮油、国宝桥米、春晖集团……一批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荆楚大地成长壮大,引领湖北优质农产品闯市场、出省门、跨国门,为发展现代农业立下汗马功劳。
  一组数据佐证:2013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豪迈跨入全国万亿方阵,主营业务收入10573亿元,跻身全国前五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210亿元。
  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表示,近几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与管理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建设农业强省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策给力筑龙头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早在1997年,省政府便下发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2006年和2013年,省政府又专门下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两个文件。
  嬗变在2009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提出:到2015年,力争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过100亿元的县市,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并配套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
  在强劲利好政策刺激下,存量资本激活,工商资本涌入,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仅2013年,全省各类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647.2亿元,各级财政扶持资金超过50亿元,减免税收20.97亿元,省级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为龙头企业融资累计担保13亿元。
  龙头企业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跨越。1999年,全省首批认定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2013年达到76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由最初的7家增加到4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由5家增加到2114家。
  
  龙头舞活产业兴
  
  在监利县新沟镇福娃集团粮食深加工园区,可以清晰看到一粒稻谷的裂变演进:稻谷被加工成大米,大米作为原料加工成米饼、八宝粥,加工环节形成的碎米用来生产糙米卷,稻壳取代燃煤用来发电,就连稻壳焚烧后的炉灰,也被回收制成建筑材料。
  作为湖北粮食深加工的“领跑者”,福娃集团将“一粒米”的价值空间全面提升。“一壶油”“一提茶”“一只鸭”“一枚蛋”“一只蟹”……纷纷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羊楼洞”“周黑鸭”“神地”“仟吉”……一大批湖北农产品声名鹊起。
  龙头高昂,带动龙身,激活龙尾,产业链由此拉长。
  一系列壮大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的行动紧锣密鼓进行:鼓励引导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兼并等形式,开展强强联合;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在粮油、畜禽、水产品、菜果茶等产业打造全国知名品牌;积极争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发展精深加工,组织企业与科技、金融对接,打造标杆企业和产业化示范园区……
  我省农产品加工值从2008年突破2800亿元以来,每年以千亿元速度增长,与农业产值之比提升到2.16∶1。
  
  高昂龙头奔富路
  
  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优质品牌,一个优质品牌带富一方百姓。
  2013年,全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798万户次,签订订单6500万亩,家禽上十亿只,订单总额1943亿元。
  国宝桥米公司充分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手段,鼓励优质稻发展,通过与农户签订优质稻收购合同,明确承诺对种植优质稻品种收购价格高于普通稻30%,实行优质优价,订单收购,让农户每年可从桥米种植产业中户平增收2500多元。
  全省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技术产权入股等多种联结方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农户增收的一大主要来源。去年,通过支付工资与土地租金、二次分红与股份分红、以及高于市场价收购农产品等,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263.1亿元,占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