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砖房垮了 新洲因灾倒房户成本价买下小洋楼

17.08.2016  11:40

  昨日中午,蔡如发又来看自己的新房子,畅想着各个房间的模样和未来的幸福生活 记者林敏 摄

  昨日中午,炙热的阳光烘烤着路面,新洲区潘塘街农民蔡如发手里捏着一把新钥匙,又转悠到他刚分到的一栋两层半小楼查看。上月7日,蔡如发家的房屋在洪涝灾害中倒塌。灾后重建中,他没有选择原址重建,而是决定搬到罗杨村,房子是现成的,他可以随时入住。

  新洲区潘塘街的罗杨村,是我市在麻城境内的一块飞地。从潘塘街道办向北走3公里,就进入了麻城市的铁门乡境内。再继续北上2公里,就进入了罗杨村。这块2.5平方公里的飞地正好是一个完整的行政村,下辖7个自然塆,共230户居民。

  40多年的土砖房在暴雨中垮了

  53岁的蔡如发是罗杨村蔡宜先塆人,妻子多年前因病去世,现在两个儿子都在中心城区打工,蔡如发一人住在家里。

  老蔡家地势较低。“6月中下旬就开始下大雨,房子眼看就不行了。”蔡如发昨日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老屋住了40多年,占地140平方米,连日大雨让他担心房子随时会垮,于是他6月29日就搬到了兄弟家借住。结果大水一直泡着这个几乎从未修整过的土砖房,房子最终在7月7日倒塌。

  “以前老屋一下雨就漏水,屋里摆满了盆子。刮大风时屋顶的瓦片都吹跑了,等天晴了再捡回来铺上。”蔡如发说,小修小补将就着住,但一场洪灾让他连容身之所也没了。

  像老蔡这样的因灾倒房户,罗杨村还有3家。67岁的王才焱家跟蔡如发家只隔一条巷子,两家的房子是同一时期建的,也是同一天塌的;离罗杨村最远的谢秋珍是天资塆人,她家的老屋破旧得连儿子媳妇过春节都没回来;还有一户五保户,房屋倒塌后,住进了潘塘福利院。

  村民花成本价入住崭新“小别墅

  在这次洪涝灾害中,新洲有3163户房屋倒塌。灾情基本稳定后,该区迅速转向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核定因灾倒塌唯一住房617户,罗杨村的这4户村民均符合条件。

  近年新洲进行全域规划,每年建设2至3个中心村,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了把恢复重建与全域新洲建设相结合,该区鼓励和引导因灾倒房户集中安置或按规划恢复重建,并出台了农村因灾倒房恢复重建的奖补政策。617户可自主选择原址重建或按全区规划引导,就近在中心村重建或购买房屋。

  昨日记者跟着蔡如发走进他的新屋。这栋小楼位于罗杨村东边,老蔡的屋挨着一个清澈的小湖。小楼占地100平方米,总面积250平方米,俨然一栋小别墅。

  记者走进屋里,房子是毛坯的,右边是一个约40平方米的客厅,一楼还有洗手间、厨房和一个房间及后院。沿着楼梯上到二楼,有三间卧室和一个洗手间。继续往上走是个小半层,可以储物。

  蔡如发对这套房子非常满意,他一边设计着新家,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要原址重建,至少需8万元。现在选择搬到罗杨村,政策补贴有2万多元,再退宅基地还可获得6万元,有了这8万元垫底,他自己再掏6万元就可住进小洋楼。罗杨村支书罗治金介绍,村里盖的新楼都是按成本价卖给村民。

  记者在村里看到,108套小洋楼灰瓦白墙,村路旁栽了树,屋前屋后有花圃。村部前的湖边广场上设有健身器材。村里还有邮站、卫生站、银行网点、商店和小餐馆等。

  该区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灾后重建结合区里的整体规划,引导受灾户住到更加便捷的中心村,“既方便了村民生活,也提高了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尽可能地减少重复规划的浪费”。(记者林敏 通讯员邱新明 徐志学)

(责任编辑: 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