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规划切忌吹泡泡

13.08.2016  07:43

  唐伟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研究显示,我国的新城新区发展,普遍面临着规划上过度超前、定位上同质化、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等突出问题。(8月11日《经济参考报》)

  据初步估算,3500多个新城可以容纳规划人口34亿,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如此失序的新城规划,若是一旦被实施,必然将造成数量庞大的“空城”和“鬼城”,泡沫过多,必然加剧产能过剩。同时,为了抢人而带来的恶性竞争,也会进一步造成资源浪费,乱象丛生。

  在有些地方,出于所谓的发展需要,没有能力“创造能力”也要上,于是整个规划与建设就陷入了无序的“公地悲剧”中。一些中小城市千方百计想让自己成为“区域中心”,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县改市甚至镇改市之下,出现3500个新城新区规划就在所难免。

  “再造一个新城”的口号,在很多地方已成为现实,但与火热的建设和林立的楼盘相比,则是大量房屋空置与萧条。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一份关于城镇住房空置率的调研报告提出,我国有大量城镇住房处于闲置状态。2013年我国城镇住宅市场的整体空置率达22.4%。据此估算,全国城镇空置房为4898万套。我国的住房空置率已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如今除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以及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大部分二三四线城市的住宅空置率高企,究其原因就在于“造城”过度,超过了实际的需求数。即便让所有的农民都进城,让城镇率得到快速的提升,也无法满足34亿人口的超前规划。

  在去库存和减产能的双重压力下,若不能对基于“土地财政”的造城运动实行严格控制,必然遗患无穷,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如同一个资源项目的审批一样,对于一个新城新区的审批,也应有着严格的把关程序,尤其要做到“区域一盘棋”甚至“全国一盘棋”。3500个规划的新城新区,实行的是层级审批把关,虽然在行政审批权下放之后,“分灶吃饭”已成为常态。不过,对于注重科学性、合理性的城市建设规划,则应有基本的把关原则,至少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总量上的控制。可以增加不同层级的新区、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过基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率的需要,总量控制和区域调整应是坚持的基石。

  当下,政府应当在控制增量的同时,对已规划的新城进行重新审批和调整。对一些过于集中又没有实施条件的,要迅速叫停,这是矫枉过正的当务之急。否则各行其是之下,审批失序就会导致规划失控,到时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则又陷入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死循环。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