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化强国的建设者——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五周年创新发展纪实

08.10.2018  09:36

服务社会,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和重要职责。当前,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如何立足时代发展,着眼实践需要创新发展,是国内众多高校思考的重要课题。

十三五”以来,湖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围绕“人才、项目、平台、成果、机制”开展工作,着力构建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科研平台为载体、学科交叉为特色的科学研究体系。其中,以人文学科为基础成立的高等人文研究院、以社会学科为基础成立的区域发展研究院和以国别研究为目的成立的拉美研究院,从总体上对学校文科科研平台进行布局和建设,是学校整合人文社会学科创新发展的有效探索。

2013年6月,湖北大学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整合学校人文学科学术力量,促进人文学科交流融合,打造人文科学学术团队。5年来,高研院作为学校人文学科建设发展的一块试验田,以中华文化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的,立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凝心聚力加强校内外协同创新,资政建言打造新型特色智库,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打造“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平台”,努力建成国家高端智库。

 

聚焦中华文化发展 高瞻远瞩服务国家战略

 

 

2013年高等人文研究院成立

2013年2月,我校江畅教授入选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名单后,全职回到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学校为江畅教授成立了一个校级人文研究平台,整合与优化学校人文学科力量,促进人文学科交流合作,打造人文科学学术团队。

2013年9月24日,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科联有关领导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的共同见证下,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在校举行揭牌仪式,江畅教授任院长。

从成立开始,高研院就确定以“文化发展研究”为核心。围绕“文化发展研究”,高研院开始协同校内文科力量,成立湖北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搭建平台开展研究。江畅教授介绍说,“聚焦中华文化发展,就是以学术方式坚持弘扬主旋律,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搭建三个研究中心,就是为我们的文化研究立足湖北,面向国内,走向世界搭建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

5年来,高研院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论坛先后聚焦“中国文化走出去”“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大国责任”“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时代命题,搭建交流平台、共话学术热点、促进思想碰撞,为打造“文化强国”不断凝聚学术力量。

在举办“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同时,高研院还连续举办6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和 3届“湖北文化发展论坛”。“文化发展论坛”作为高研院成功打造的6大品牌之一,汇聚国内外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主题展开学术研讨。文化发展论坛的系列成果每年汇编成册,持续出版《文化发展论丛》系列集刊,至今已编辑出版16部。

“《文化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也是高研院打造的品牌之一。《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湖北文化发展报告》每年发布,通过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等6个一级指标,制定中国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党和政府的文化决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2018年8月,《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8)》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皮书学术委员会颁布的第九届 “优秀皮书奖”三等奖,其中指数报告荣获“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

追踪时事政策热点,响应文化强国战略。无论是文化发展论坛的连续举办,还是《文化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的出版,高研院成立5年来始终站在文化发展研究领域的前沿,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论坛的举办和蓝皮书的发布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级媒体每年对论坛的报道百篇有余。

校党委书记尚钢表示,湖北大学将进一步立足和凸显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传统优势,进一步发挥湖大智慧、展现湖大特色、贡献湖大力量。“为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高校贡献。

 

建设特色新型智库 资政建言助力地方建设

 

在党的十九大作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部署下,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促进荆楚文化繁荣兴盛。

作为省部共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我校一直努力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高等人文研究院成立后,先后聚焦“习近平文化观与文化强国建设”“伦理秩序构建与文明湖北建设”“荆楚文化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等主题,举办“湖北文化发展论坛”;连续出版2部《湖北文化蓝皮书》、2部《湖北产业文化蓝皮书》,秉承对湖北文化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的宗旨,对湖北文化现状、发展指标以及目标任务等进行指数分析和发展建议等。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校高等人文研究院立足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探索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一方面,主办《资政建言》刊物,立足湖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重大问题组织研究报告或调研报告,每期刊物呈送湖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等党政部门领导批阅。

另一方面,2017年5月,学校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签署10年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建设国内首个文化发展智库平台———中华文化发展智库平台。该平台作为知识服务与成果转化大数据平台,在整合省内、国内、国际有关中华文化发展有价值的基础数据、资料文献、学界资讯、研究动态、项目信息、专家成果等资源的基础上,为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文化需求和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服务,为中国文化在建设发展中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文本资源和合作平台。

2018年3月,在江畅教授主持下,湖大以中华文化发展智库平台一期项目为基础,以“文化发展智库支撑平台”项目申报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本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出库名单,全国仅立15项,“文化发展智库支撑平台”项目成功入选。

 

2018年国内首个文化发展智库平台投入使用

厚积薄发。2018年9月14日,中华文化发展智库平台首期项目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当前,我国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我们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发挥学科、智力和人才优势,把新型智库建设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校党委书记尚钢介绍说,湖北大学在“十三五”规划中把建设新型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方案,致力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助推器”。

 

汇聚学科人才力量 协同创新打造文化品牌

 

长江学者江畅教授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30余年,提出和阐述了被认为是国内有代表性的伦理学体系之一的现代幸福主义伦理学,为我国西方价值理论和观念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其学术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是“幸福主义伦理学”的研究者,多年来吸收中外哲学思想的精髓,从道德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多维研究“幸福”的本质涵义;他也是“幸福主义伦理学”的践行者,以知行合一的态度,践行着自己的科研理念。自2013年辞去行政职务,全职回校教书任教后,江畅教授带领着高研院,紧密依托哲学学院和其他文科学院,广泛汇聚学科人才力量,大力开展协同与创新。

一方面,通过蓝皮书创研、设立相关应用课题等形式,高研院将校内人文学科人才力量汇聚起来,促进学术交流,打造学术团队;另一方面,邀请国内文史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入高研院学术团队,协同创新打造文化品牌。

 

高等人文研究院部分科研机构

 

截至目前,高研院共发展了包括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十大重点新型智库之一“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等26个科研机构和基地。聘任清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团队。

学校师生队伍也广泛参与到协同研究中,如学校各文科性学院院长参与到高研院学术委员会,组织学院师生参与到文化蓝皮书的编纂、《资政建言》的投稿等;一部分校内教师已由蓝皮书作者变成研究人员,如哲学学院副教授徐弢是中国文化皮书总报告研创者,文学院教授黄晓华是《湖北文化产业报告》主编,政法学院教授李荣娟是《湖北文化发展报告》主编,文学院教授聂运伟担任《文化发展论丛》的执行主编,哲学学院陈俊教授、阮航副教授担任《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执行主编等。新闻传播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等学院教师也参与到相关研究项目和课题当中。

我已经连续4年参与文化蓝皮书的编写,从2016年开始承担指数报告的编写,整个过程帮助我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我也在其中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卿菁说。

为引导我校中青年教师关注、学习、研究思想文化史,培养中青年科学研究队伍,近年来,高研院还组织撰写出版重大文化发展研究项目 《思想文化史书系》,深入研究思想文化史,目前,该书系立项39个,已出版4本专著,吸引校内文科青年教师广泛参与。

凝聚人心才能协同创新。”江畅教授说,高研院五年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心不断凝聚的过程。正是在学校的全力支持、师生队伍齐心协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高研院这艘舰艇才能乘风破浪、聚力前行,湖北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研究”的品牌才能越来越响亮。

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江畅老师勤奋、优秀、无私的德行品质影响着我们,湖大文科教师、教职员工互相包容和互相协作的精神让我们互相勉励,在这个团队里,我们愿意付出、乐意奉献,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激励,我们都希望湖大文科品牌能历经岁月的沉淀,在新的时代继续做大做强。”高研院副院长、哲学学院教授陈俊说。

正是这种对人心的凝聚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催人奋进。

当前,高研院以中华文化发展研究为中心,打造了《文化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文化发展论丛》系列集刊、思想文化史书系、《资政建言》、文化发展论坛和中华文化发展智库平台等6大品牌;凝练出6大研究方向,包括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华文化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外国文化借鉴与吸收研究、湖北文化强省战略与实施研究、文化发展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发挥平台孵化作用 继往开来推动学校发展

 

2015年1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文化协创中心”)成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湖北大学为依托,协同湖北省内外数家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管理部门。2016年3月,文化协创中心获省政府批准认定,成为省属高校首个“认定类”省级文科协同创新中心,并从2016年起连续4年获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当前,文化协创中心已聘请学术顾问、首席专家、兼职研究人员达166人,汇聚和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一流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建设集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学科建设及适应国家与湖北省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一体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

2016年6月,湖北省委决定建设湖北省十大重点新型智库,我校申报的“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入选,是省属院校唯一入选单位。

作为学校文科协同创新平台,高等人文研究院为学校省级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孵化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一起努力,在国家级科研平台申报、标志性成果产出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共同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贡献。”我校社科处处长邵俊青说。

对我们教师个人而言,高研院也起到了平台孵化作用。”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成国介绍说。作为高研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连续几年来,吴成国教授立足这个平台不断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截至目前,他还担任湖北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文化蓝皮书》主编、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我校和省档案局共建江汉关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吴成国教授形容这几年是自己的 “科研转型期”,“从单纯研究历史文化,转型到对文化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推动学校建设发展,在发挥平台孵化作用的同时,高研院还助力学校相关学科建设。近年来,高研院与哲学学院、文学院通力合作,共同建设了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湖北省国内 “双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化。“对于哲学学院来说,高研院一方面引领了学术氛围,推动了哲学学院发展,另一方面也夯实了我们的学科基础,促进了湖大哲学学科建设。”哲学学院党委书记万明明介绍。

高等人文研究院部分学术研究成果

当前,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是湖北大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新机遇。“对于高研院而言,如何把握好‘立足湖北、面向国内、走向世界’的整体研究框架,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为学校育人才、强科研、促发展,做好国家和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智囊团和智力库,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高研院常务副院长、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如是说。的确,高研院的局面已打开,但仍面临着繁重的建设发展任务。对此,江畅教授很有信心:“我总的愿景,是把它办成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文化发展研究的高端平台,使之成为对党和政府文化发展决策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智库,并成为中外人士系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做新时代的奋斗者,需要在辛勤劳动、务实苦干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需要不断增强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需要热情,更需要用心。”2018年1月,江畅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文,论述了他对于“奋斗”的理解,印证了我校高研院五年的发展历程,而这对奋斗者的期冀与叮嘱,也将催促我们继续铿锵前行。

原文链接:《湖北大学报》第1162期。

http://hub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252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