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

01.05.2015  12:41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建国门内大街5号)举行《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

  江畅:
  尊敬的李景源主任、谢寿光社长、刘国新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的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由湖北大学编纂研创的,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已经正式出版,今天社科文献出版社和湖北大学在这里隆重举行《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

2015-04-29 09:27:22

  江畅:
  这次发布会发布的是蓝皮书2014年版,它反映的是2013-2014年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一些不足、原因,以及我们针对这些文化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社科院出版社出版了文化发展的书,包括世界传、中国传和湖北传。湖北大学致力于中国文化建设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作为发展的蓝皮书,同时也作为文化发展论丛,也举办文化发展论坛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学界各方面的支持,在座的几位领导和专家都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同时,社科文献出版社在我们书的编纂、组织、出版方面给了很大的支持。借这个机会表示谢意。

  2015-04-29 09:31:41

  江畅:
  下面介绍一下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和贵宾,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专家和贵宾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部委员李景源教授;国家文化部文化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洪涛先生;教育部社科评价中心主任李建平先生;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研究员;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科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新教授;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发展报告主编孙伟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向东教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吴成国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周新民教授。今天参加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文臻教授、研究员。出席今天会议新闻单位的有凤凰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人民报、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报、新华每日电信、新华时报、新闻晚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中国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等。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社科文献出版社政法与社会分社负责人,湖北大学校方社会部、宣传部、哲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的负责人,让我们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下面会议正式开始。首先请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研究员致辞。

  2015-04-29 09:34:16

  谢寿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发布中国文化2014的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这应该是2014年版,这部文化建设蓝皮书是由湖北大学组织协同研创的,是第二部。首先代表蓝皮书的出版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艺出版社向以江畅教授、孙伟平教授为首的研发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关心支持这本蓝皮书研创的主要领导以及其他有关各方和这次皮书发布会教育部、文化部以及北京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04-29 09:39:57

  谢寿光: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支柱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四个全面的主要核心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是不可少的,对于文化建设如何进行、如何展开,的确需要我们这些新型智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这些年来,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还是核心价值观在内这些大的文化领域,各类的皮书已经有不少,包括中国社科院文化中心已经连续发布了15年文化产业蓝皮书,也成为皮书系列的核心品牌之一。

  2015-04-29 09:40:34

  谢寿光:
  但是,因为文化不只是一个整体性的事情,是一个战略,所以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还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里年度的精神,整个在一起形成年度报告,应该说在我们社科文献出版的皮书系列中是第一个。据我所了解,包括其他高校在内有关文化类型的研究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也有不少,但是从这个角度上,有原来相当一部分做哲学或者做更多的理论研究的学者和做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的进行结合,做成皮书来发布中国文化建设年度性的进展,这是这部蓝皮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本的发布尽管起步比较晚,但是适应当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特别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部门都在起草十三五规划,都在回顾十二五实施的状况,在文化建设领域,对十二五中国文化建设作全方位的总结,为“十三五”的文化建设提供数据和实证的支撑,应当说这部蓝皮书出版是正当其时。尽管媒体到场的不是很多,但我觉得可以通过网络的手段,让这部成果更多的为我们当下正在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特别是到文化建设体系的各项事业的展开会提供很好的智力支持。所以作为出版者,我们也和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有这个成果,共同合作来推向社会,由衷地高兴。

  2015-04-29 09:44:03

  谢寿光:
  相比较起第一部文化建设蓝皮书,第二部从皮书的规范性要求来说,已经大大提升了。昨天皮书学术委员会在对2014年皮书进行评审的时候,有不少皮书在学术规范性来说还是存在不少缺陷。这部蓝皮书从各个方面都已经和皮书所要求的比较吻合了,这也是为我们整个进一步提升皮书系列作出了贡献。所以作为出版者,我也向我们的研发团队表示祝贺和感谢!这个皮书最主要的带于它的连续性、规范性,把它作为一个智库建设的主要抓手来做,作为一个地方高校,做出这样的产品是经过了认真的定位。作为出版方,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主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智库平台的出版机构,我们会继续和湖北大学保持密切的合作,产生更多的成果,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智库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

  谢谢大家!

  2015-04-29 09:46:02

  江畅:
  感谢谢寿光社长的讲话。下面请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国新教授致辞。

  2015-04-29 09:48:05

  刘国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教授,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去年春天,我们在此发布了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今天我们再次相聚,举行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首先,我谨代表皮书研发单位,会议主办单位之一的湖北大学向出席今天发布会和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给皮书出版和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取得又一重大的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5-04-29 09:48:20

  刘国新: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简要的介绍湖北大学有关情况。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学校前身是1931年创办的湖北省级教育学院,至今已有84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地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市内,总占地面积大约2000多亩,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两万余人,博士生、硕士生4500多人。学校设有18个学科性的学院,77个本科专业,有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1个博士学科和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博士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的一级学科授权点,14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的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其中,我们的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了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1%,跻身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排名,湖北大学有11个学科在湖北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5个学科在湖北地区高校中排名前三。长期以来,湖北大学秉持“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精神,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学术积累,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从湖北大学主持的专家学者广泛遍布在全国高效和研究部门,学术成果丰硕,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5-04-29 09:49:11

  刘国新: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内人文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整合文科学术力量,打造学术团队,强化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我校成立了由长江学者江畅教授牵头的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两年来,在深化主流文化研究和扩大湖北大学学术影响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先后举办了文化发展论坛系列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文化发展论丛,包括世界卷、中国卷、湖北卷的期刊,今年年初以研究院为班底成立了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尤其是去年我们成功发布首部《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得到了学界、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形成了品牌效应。

  2015-04-29 09:57:03

  刘国新: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总书记讲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国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我们深知,推动和促进文化研究繁荣发展我国主流文化,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这也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课题,需要广泛凝聚政府、学界和社会力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有所建树。湖北大学作为湖北省属高校的“排头兵”,我们期盼集成和发扬湖北地区人文社科学术重镇的优良传统,带动和促进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努力在主流文化的建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在首部皮书发布以来,江畅教授团队在国内知名专家的合作和协助下,经过大量调查、数据分析与团队研究,形成了今天发布的2014的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皮书,报告保持了原创性、权威性、实用性的特点,和2013年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总体的勾画,以分类报告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了可靠的材料和数据,对几个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阐述。初步制订了一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希望,这本蓝皮书能为党和政府的文化决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同时,也为社会公众了解我国文化的现状和前景提供支持和启示。

  2015-04-29 10:02:49

  刘国新:
  未来湖北大学还会继续全力支持高等人文研究院进一步加大社会调查的力度,加快相关数据库建设的步伐,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打造优秀的专业团队,努力将这个系列办好、做强,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长期以来,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各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湖北大学的学科建设各项事业鼎力支持,对皮书的编制出版关怀备至,提供了热忱的帮助,借次机会,我代表湖北大学再次向各级部门的单位、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预祝本次皮书发布及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15-04-29 10:12:19

  江畅:
  感谢刘国新书记的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我们开始进行皮书发展及学术研讨。

  首先请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报告主编孙伟平研究员发布报告,从总体上为皮书发布介绍评价,大家欢迎!

  2015-04-29 10:35:30

  孙伟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受江畅教授、戴茂堂教授和我们皮书研发团队的委托,我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皮书的总体情况。本来我们这个皮书当时在讨论的时候曾经希望写上2014年到2015年版,实际上我们很多的皮书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最后江畅教授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我们现在的数据主要是2013年和2014年的。这本皮书着眼于2013年以来中国文化新的发展,主要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6个方面对2013年、2014年我国文化最新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体上的描述和分析。对我们国家文化先进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所拥有的竞争力做了总体的评估,总的希望借此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完善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文化生产的能力,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以及文化管理的科学性。

  2015-04-29 10:36:14

  孙伟平:
  这本报告是以2013年的报告为基础,总体的构架和理论观点与2013年的报告大体上相同,但同时,与2013年的报告相比,通过比较而准确的阐释和把握文化的发展,通过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更加注重对权威数据的宏观运用和延伸解读,以及从战略的高度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实施提供宏观上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包括在专题研究部分的数据,主要都是我们原创团队亲自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访谈所取得的。

  2015-04-29 10:38:58

  孙伟平:
  这些辛辛苦苦收集来的多家数据,为我们真实的把握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包括我国农村公共实践中农民的价值观念,当代高中生文化素质的思想道德状况,中国维权意识的现状等等基本情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2013年以来,在以国际党和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明显的进展,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2015-04-29 10:40:12

  孙伟平:
  第一,中国主流文化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不断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渐深入人心,文化体制改革日益深化,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明显提升,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交流和传播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与理论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以及文化生产企业作为主体文化生产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品和各种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和活跃,质量和品质也有较大的提升。2013年以来,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稳步推进,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也日渐丰富,中国文化趋势进一步扩大,国家文化形象进一步凸显,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说,截止到2013年年末,全国文化系统批准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有2159个,共66338人参加。

  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特色的文化产业更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展示中国出精品文化。虽然取得了这么多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化建设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里我在皮书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下,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2015-04-29 10:40:42

  孙伟平:
  第一,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思想观念相对比较滞后。例如说,我们对什么是文化,文化建设有什么特点,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什么规律目前仍然不是特别清楚。例如有些人认为文化建设太空、太虚,没有办法抓实,有些地方在认为,“三俗”就是当代的文化,有的地方以政府包办的方式发展文化,有些地方则将文化完全推向市场。

  第二,文化理论研究有待突破。理论宣传存在着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创建的过程当中一些先进的理念和观念,在民族中落地生根的情况不容乐观,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像主流报纸、电视、电影、网站等大多都存在着未用或者形式比较单调,高处不胜寒的问题。

  第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有待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速。特别是与大中城市相比,落后地区和农村偏远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之间的文化贫富差距实际上仍然在拉大,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着文化沙漠化的隐忧。

  第四,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仍然不强。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而且我们的文化建设里,创意仍然不足,精品稀缺。例如说,我们国家每年都会生产大量的电影和电视剧,但是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叫座的电影和电视剧却寥寥无几。再例如说我们每年会招收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是缺乏有效的学术资料、管控机制,硕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仍然不容乐观。文化要发展,就需要创新,需要文化工作者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需要文化工作者以创新的理念努力的打造文化精品。所以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2015-04-29 10:41:19

  孙伟平:
  第五,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比较单调,针对性不够强,影响力仍然不足,需要更加注重效果。相比较,我们国家其他的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的出口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上,中国文化产品相对比较稀少,出口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一些知识含量较低的文化产品,知识含量较高的、自然科学急需类的文化产品比较少,文化出口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竞争力也比较缺乏。

  第六,文化建设重管控、轻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太灵活,与信息时代和全媒体时代不太适应,与市场经济也不太适应,也难以真正的调动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上面所提到的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2015年的中国文化建设从总体来看,应该说前景是看好的,但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015-04-29 10:44:02

  孙伟平:
  第一,是要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先进的文化理论和文化理念引导中国文化建设,在信息时代,特别是应该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放手让人民群众以主人公的姿态投身文化建设,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创造性充分涌流。

  第二,在理论研究方面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的实践,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在这里,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里面有很多的理论瓶颈需要我们去突破。在文化建设的理论宣传方面,一定要注重实际,注重群众,让优秀的文化理论成果和文化产品抓住广大民众的心。

  第三,应该加大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增加和改善文化设施,从硬件方面缩小文化贫富差距,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第四,要发挥政府、民众和市场的力量,协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努力使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在这里,特别是要围绕着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五,应该创新文化传播模式,改善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和形式,改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要拓展对外文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努力的传播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水平,综合的运用官方和民间相结合,群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多种传播方式,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生产和提供更多高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要认真的研究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的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创新完善文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这是我们的一些主要观点,在这里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5-04-29 10:44:28

  江畅: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部委员,湖北大学党委书记研究院李景源先生发言。

  2015-04-29 10:45:41

  李景源:
  我们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对今天的发布表示祝贺,国内文化方面的皮书在谢社长出版有几十本,是包括各省、各市方方面面都有的。从内容来说,产品也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方方面面,但是这类的皮书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实际上与文化的内容方面,与着眼于学术文化,着眼于人文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考察,从整体上来系统的考察中国文化当代的发展,其中上一个皮书讲到着眼于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这几个方面着眼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等。包括文化的生产,成果的影响,国内外的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智力基础的一些环节,所以给予了肯定。

  谈三点感想。第一,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认识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这一块我们要不断的做这些工作,包括将来在总报告当中要把每年我们对问题的新成果纳入进来。小平同志77年在组建中国社科院的时候发布一个宏愿,中国今后不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他的这个宏愿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时候中央就明确的提出文化强国这么一个战略,而且在那里提出了四个越来越重要的表述,我觉得这些东西大家都是记忆犹新的,对文化的重要性,今年是不是从三个方面,一个是十一届六中全会,实际上是成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枢纽,文化作为观念文化、精神文化,随同人的活动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最后所有的中国国内的竞争,无论是体制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方方面面的经济,最后是人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竞争,这一点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2015-04-29 10:45:55

  李景源:
  第二,文化建设实际上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道路。习近平特别讲到这一点,就是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道路。我们过去一百年来,文化论证那么多,为什么要搞文化论证,论证的实质内容就是论证中国的文化。

  第三,也是习近平讲到的,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治理体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有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谈这样一个问题。每年,我们的中央的文化观,包括习近平的文化观,实际上都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大家可能特别注意他对传统文化的一些肯定和强调,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但实际上,传统文化观是服务于总体文化观,这一块是以中国的发展实践作为核心来统筹考虑传统文化,借鉴世界西方的一些文化,来实际上创造中国当代的新文化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2015-04-29 10:47:10

  李景源:
  紧紧围绕价值观问题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方方面面,我们皮书里也列了十几种,但核心问题就是还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的培育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文化本质上是价值体系,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最主要的表现为什么?实际上就是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价值观这方面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念,中国的道路也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的一个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际上也是围绕核心价值观建立的一个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制度安排。这可以充分的看到,价值观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的灵魂。

  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要讲两个方面,因为我们是文化建设蓝皮书,还要讲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文化是价值观的母体和载体,价值观是通过文化对人的教化而形成的,价值观不能单独存在,它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和渗透在文化当中,讲价值观不能限于道统的宣传,既不能离开文化而空谈抽象的价值观,离开文化的滋养而单讲价值观,则价值观没有内容,没有生命,所以说为什么习近平经常讲党政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文史,多读一点文史知识对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这些东西是构成这三观的基础。价值观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搞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为这三观奠定文化观念精神这方面的基础。所以在这一块,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工程就是文化建设,所以也凸显了搞文化皮书的作用。

  2015-04-29 10:49:24

  李景源:
  第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文化要抓价值观的建设,价值观的建设要抓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抓人文学科的建设。学术文化是最高层次的文化,文化经典、典籍对于学术文化的成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存在形式,有人讲,中国文化就三根柱子:儒释道。现在这三藏有的都编完了,像佛藏已经编完了,道藏现在正在编,每一藏里面都是无数的文化经典、学术经典,这些东西就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基石。习近平跟北大师生座谈的时候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民内心,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吸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

  他接下来又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军固本基础工程,中国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的指引,需要历史经验的启迪,需要文化力量的推动,他讲文史哲这三个方面。这些话对加大人文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和学科自觉和文化自觉和自强的基础,学术独立和学科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所以我觉得能不能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文化建设的工作的秩序性和规律性。

  我就简单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5-04-29 10:49:50

  江畅:
  感谢李景源教授,讲的很深刻,我听了以后也有很多启示,也给我们指出了下一步如何编好皮书的方向。下面请国家文化部文化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洪涛发言,大家欢迎!

  2015-04-29 10:50:52

  罗洪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教授、各位来宾上午好。我来参加这个活动也是出乎意料的,戴茂堂是我的同学,一是老同学单位发布蓝皮书是一件很值得祝贺的事,所以表示祝贺。二是我从事文化工作,当年虽然也是搞过几年理论研究,现在又在信息中心工作。所以发布这个工作跟我的工作有关系。三是我们现在部正在搞文化“十三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了。所以也是特别希望了解、借鉴科研机构、大学有关的研究成果,最好能够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家的政策措施里边去,那么这个研究成果可能会发挥更直接、更大的作用。所以说基于这几个因素,我来参加这个活动。也主要是学习。

  给我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我说这个问题太杂了,需要非常长期、深入的研究,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意见建议。但我还是要借这个机会说几个感想。

  2015-04-29 10:51:30

  罗洪涛:
  因为我在文化系统工作了很多年,也是亲眼见证了中国文化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文化改革发展开始走向快车道,特别是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改革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就更明确、更具体了,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五位一体里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里关于文化改革的具体任务跟多是一种刚性的任务,要分解落实几百项,每个部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工作,所以现在文化部的工作比以前要紧张了,压力比以前大得多,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艺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科技、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文化社团组织建设管理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改革和要求,改革的任务,要有具体的措施推进来落实,我的感觉就是比以前的压力大了。

  在文化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系统里,工作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以前院团改革,是涉及到全国的文艺团体,创作表演团体,是很大的一系列的工作,很多地方包括中央的圆团都已经改革了,也有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文化企业转体改制就遇到很多问题,下一步中央学术组学术发布报告可能会对外公布,其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转体改制的问题,这里不光有个人问题,还有制度设计和社会配套措施的问题,因为还有文化社团的管理,文化发展进入社会组织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按照整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讲,社会组织应该发生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国家一个是没有搞好定位,另外发展不完善,作用没有发挥好,或者没有正确发挥作用,这都是文化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

  2015-04-29 10:53:19

  罗洪涛:
  再稍微抽象一点,有时候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原来提市场和产业,是不是整个文化行业需要市场化?是不是所有的都要产业化?目前看来应该是错误的理论和观点。繁荣市场、发展产业是必须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文化本身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它是心灵的家园,不能把它污染,不能像环境一样,水和空气都被污染了,生产再多东西结果是害人的,所以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识,理论界也有一个反思。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这就需要更多深入研究与探讨。哪些个构成市场化、构成产业化,哪些需要大力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这在以前的文化中都是没有把握好的,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文化发展的企业、事业、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怎么处理?原来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是一贯的说法。现在又提社会效益要放在首位,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得放在首位,那文化事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事业还行,是有政府财政支持,强调社会效益第一,那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产品和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统一,那你有什么办法呢?有什么约束性的政策措施呢?现在往往是社会效益非常差或者是负面的,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吸引下,有些企业或者个人就不遵守这个规则,在社会制度方面怎么样来治好,这方面还是有欠缺,没有有效、有力的措施。

  2015-04-29 10:54:10

  罗洪涛:
  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文化权利这个问题,因为文化,特别是在产业市场里是创造性的东西,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应用是有知识产权的,它的核心是在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一个私权,而公众要有享受文化的权利,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平衡怎么样做好?现在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有很多地方不到位,甚至没有保护。另外,有些在公共领域公益性的文化,有些时候又有保护过度的问题,在知识产权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文化和科技融合这个问题,我们和科技部一直在推,文化要想大繁荣、大发展,现在我觉得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怎么样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不仅对文化有意义,而且对科技也有意义。这方面以前文化部门意识不够、重视不够、措施不够,现在已经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来推进这项工作。往往是在民间、社会更敏锐的捕捉到文化和技术的结合甚至开创一个新的行业、新的业态,这个例子比比皆是。

  再有,因为我是信息中心的,文化信息化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因为我们单位成立的比较晚,但是除了一般的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之外,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文化资源库这个东西,“十二五”规划里面和信息化发展规划里提出来五个资源库,人口发展、地域空间、行政经济。后来又加了一个文化资源库。他加入这个是很慎重考虑的,文化这块原来都没有,现在这次提出来,提出来之后文化就得后赶,不光是文化部门,还有其他的社会的很庞大、很复杂,目前还没有牵头的也做。文化信息资源库是一个很大的项目,发改委已经列出了,但是还没有人来做这个东西,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对文化本身的发展,文化的应用、文化的普及、文化消费、文化生产等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

  2015-04-29 10:54:49

  罗洪涛:
  文化传播能力、文化话语权、文化传承整个这一个系统工程。再有一个是巨大差异怎么样弥补,从理论上讲,每个公民的文化权益生下来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现实中是巨不同,文化部在这方面也做过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强调均等化、便利化、标准化,现在正在推进,国务院也发了文件做这个事情。文化部为了弥补数字鸿沟,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一个大的项目,全国文化建设资源共享工程。对边远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数字文化的公共服务。这方面在城里感受不到,在一些乡村、边远地区有些人享受不到好处。但现在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等新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它的效率,提高它的传播范围、应用范围等等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总之,大的问题我没有系统的研究,只是就我在工作中遇到、感觉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粗浅的想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总结和具体的措施,只是对大家的研究有一些帮助。

  另外,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我把这个报告回去跟部里政策法规司和相关的司局好好推荐,让他们多了解、多借鉴、多吸收,希望有机会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有更多的通过具体的项目做一些深入的合作。谢谢大家!

  2015-04-29 10:56:54

  罗洪涛:
  非常感谢罗洪涛主任。他和戴茂堂教授是大学同学,他刚才谈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看的很清楚,而且有自己的思考以及我们皮书下一步研发应该关注重点国家,有些国家在年度报告当中有这样的专题,非常感谢罗洪涛主任来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新的命题,开阔了视野,打通了思路。特别是罗洪涛还表示将向文化部等部门推荐我们的皮书,将来还会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我们非常感谢。

  下面有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吴向东教授讲话,大家欢迎!

  2015-04-29 10:57:55

  吴向东:
  谢谢给我这个机会,首先向蓝皮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江畅教授给我拟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路径》,促使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十八大提出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的论述和提出明确的要求,中央政府机构也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最近,中宣部发布了一个培育和饯行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方案,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宣传进行的如火如荼,如何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通过什么途径深化这个研究,我个人有几点思考向大家汇报。

  第一,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一步引领核心价值观。尽管意见里明确的指出24个字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是人们还是有一些意图,一是这24个字太多、太长,不够简洁,不容易记忆。二是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太明晰,存在着交叉、模糊之处。三是似乎未能很好的体现出社会主义性质。所以在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来阐明、讲清楚它的基本内容。一是要讲清逻辑,讲清这三个城市的逻辑关系,现在这24个字每个人都在讲,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统一这个说法能不能成立呢?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也说的通,因为价值观总是一定的主体下界定的,再一个现在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的力量,社会是由公民组成的,这表示与个人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关系的总和。个人具有独立主体性,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三者之间既分化又关联,核心价值观24个字是把这三个层次统一起来,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个概括实际上是围绕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个我觉得也说得通。

  2015-04-29 10:58:51

  吴向东:
  要讲清楚每一个层面的逻辑,这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上都有四个词,这四个词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就国家层面来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个人觉得表达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价值目标。就社会层面来讲,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我们讲自由实际上是人的解放,人获得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所以自由是社会的共同汲取,而人与人个人之间的交往,准则是平等,交往所形成的社会制度,遵循首要的价值诉求应该是公正,而自由、平等、公正之下都需要法制来保障。就个人层面来讲,诚信是人的理想资本,所以做人要诚信,做事要敬业,所以敬业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待人要友善,友善人际合作的基础,爱国是公民的神圣义务,由小到大,应该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

  2015-04-29 11:00:05

  吴向东:
  第二,讲清内涵。抽象的看这12个词是否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为价值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有具体的内容和现实规定性的,所以如何讲清楚内涵就自然重要,比如我们讲富强,每个国家都追求富强,但是我们现在讲的富强不是国强民穷,或者是民富国弱,不是少数人穷多数人而富裕,也不是不走实际的富裕,它一般意味着国强民富、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再者说我们讲和谐,与传统社会的时一体式的和谐不同,它涵盖的是多元主体以及各种关系在实践中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层面上达到和谐、融洽、协调有序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以人为中介所实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然还有其他的观念,这些内涵都需要去解释。再有就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在刚才讲到价值的内涵和现实规定下面,大家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之外和资本主义社会和传统社会这样一个不同,体现社会主义的特质,除此之外,社会主义特制还应该体现在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所蕴含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立场之中。

  2015-04-29 11:00:10

  吴向东: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蕴含着价值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这个基础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有什么样的价值基础,我个人觉得,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人权,他们的价值基础是在个人关系,社会主义我们讲核心价值观,它蕴含着那样一种价值的基础,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上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立场?我把它叫做理性集体主义,在理性集体主义基础之上,核心价值观与基本价值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和阐释。

  再有一个性质还表现在它的基本内容所表达的人民大众的价值立场上。除了讲清楚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进一步领域,毫无疑问价值观的表述应该是开放的,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在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长期的反复有关,相互推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凝练出来的。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三纲五常的价值观的确立,经过了从春秋末年到西汉时期大概四百年的左右的历史,而的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经过了从十四世纪文艺复兴,经过重要改革、启蒙运动,到十八、十九世纪真正成为资本主义宪法和制度的内在精神,大概也是四五百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的推进,我相信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我自己觉得,核心价值观不同于基本价值观,应该是处在价值体系对生产体系结构,表现为一系列基本价值的标准、尺度或者原则。换句话说,它应该是一般价值观背后的普遍原则和根据。能够从这样一个角度思考的话,进一步引领核心价值观,这种根据应该可以把国家、社会、公民个人这三个层面贯穿起来。

  2015-04-29 11:01:08

  吴向东:
  第二,研究价值观和制度的关系,探讨价值观的制度安排。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是基础,教育是主渠道,文化是载体,制度是根本。深化研究核心价值观,需要研究价值和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价值与制度改革,如果要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制度面,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现实的制度安排。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他们的社会学,把价值观纳入制度建设的理论培训之中,制度和价值观关系也就逐步的进入人们的理论事业,一方面,制度本身蕴含着价值观,乃至决定的价值观的性质与变革。实际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新旧制度转换时期,政治观、价值观的冲突、变革最激烈、最活跃的时期,价值观的本质飞跃,是靠现行制度的改造。

  另一方面,价值观由评价国家制度变为引导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因为价值观本身具有独立性,具有创新性,它本身可以直接把握并且反映现实生活发展的最新可能和必然的前景,从而为制度注入价值目标和方向,去引导制度的创新,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每一次社会大变革前夕总有一条思想观念领域的大的认证,每一次制度革命总是制度革命和价值观革命的统一,价值观革命总是制度革命的先导,其奥妙就在这个地方,正是基于价值观和制度的内在关系,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握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制度建设,或者我们今天讲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两个维度。一个是核心价值观为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价值理念和支撑,二是制度建设或者叫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的现代化,应该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最可靠的路径意愿,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制度方面,把价值观转换为现实的制度安排必然会成为这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而要通过这种制度的稳定性和强制性是制度内涵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自觉的价值意识和行为方式,真正为人们所认同和践行。

  2015-04-29 11:01:54

  吴向东:
  我们也在讨论这个核心,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写这个论论写了很长时间,探讨了几大重要任务,涉及的任务很多,在讨论过程中形成了共识,在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教育非常重要,但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在于制度建设。当这种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制度安排,变成制度精神的时候,渗透到制度里,通过人和制度的反复博弈,人接受这个制度是蕴含在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深层的融合,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安排,整合为现实的国家治理体系,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并引导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建设中去,融入到社会主义制度、政策、规章体系方方面面。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在各种具体的制度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就会真正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第三,研究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协调,就是“双创”。刚才李景源老师已经讲的很充分了,我就不再赘述了。这是我思考得如何深化价值观研究的几个方面。

  谢谢大家!

  2015-04-29 11:02:43

  江畅:
  谢谢吴向东教授,他现在的团队就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他的发言就可以看出,做了很多深入的思考,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下面请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吴成国教授发言。

  2015-04-29 11:02:51

  吴成国:
  江畅院长给我布置了一个题目,让我在这次发布会上谈一谈“十三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关键时期,只有做到这么一个目标,发展任务才能够把握行动的方向和激发奋进的力量。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我们湖北大学作为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的原创单位,思想和研判“十三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自然也是我们硬性的责任与义务。为此,谈两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研判“十三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与任务的前提。首先,研判“十三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与任务应该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精神为前提。

  2015-04-29 11:03:06

  吴成国: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确认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支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十八届四中全会则将文化作为立法的重点领域,对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文化问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念兹在兹的问题。“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相当密集地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而凡是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总书记必谈文化,予人启迪和教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方面又都与“文化”紧密相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文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包含文化领域,文化领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蓝图所涉及的15个领域之一;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

  2015-04-29 11:03:45

  吴成国:
  其次,研判“十三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与任务应该以对““十二五”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状况的宏观、系统、科学研究为前提。

  近两年来,我们湖北大学《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的研创团队,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存在的不足、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对策性研究。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去年和今年我们研创出版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也就使我们研判“十三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与任务具备了可能性与必然性。

  2015-04-29 11:04:27

  吴成国:
  二、“十三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预测

  我们预测“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传世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管理体制充满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2015-04-29 11:04:42

  吴成国:
  我们预测“十三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健全和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4.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5.破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发展重大问题。

  那么这重点任务的第一点。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首要任务,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各个领域。

  2015-04-29 11:04:57

  吴成国:
  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项重要任务来说,为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将继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推进文化部门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对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来说,随着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的日益深化的日益深化,世界人民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为此,应当即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解决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切实提高公共文化的国际感召力,提高中国在国际文化对话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将那些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能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15-04-29 11:05:16

  吴成国:
  对于破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发展重大问题来说,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充分考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受经济水平、地理位置、重视程度、政策倾斜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各地区之间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各级政府的职责将是做好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的工作,推进区域协作和条块协作,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曾经指出:“在后冷战世界,不同人民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意识形态、政治活经济,而在于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我们深信,“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一定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脚步,将更加有力。

  谢谢大家!

  2015-04-29 11:05:35

  江畅:
  谢谢吴成国教授,他作的这个发言其实是表达了我们的声音,“十三五”文化建设研究文化的团队。下面还有三位专家对我们皮书本身做一个报告。首先请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戴茂堂教授,他的发言是《中国公众文化消费需求满足状况报告》。

  2015-04-29 11:19:27

  戴茂堂:
  简单的报告一下自己在做发展报告中的一些感受。

  第一,今天的中国和社会,老百姓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可能缺少文化的概念,在以往的生活当中,在民众的生活里实际上是可以没有文化的,或者长期以来文化只是少数而已,非常专业的人,非常高雅的人,非常有资产的人是一种消费方式,但是今天的中国社会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普通的百姓已经产生出对文化比较强烈的需求。我感觉到民生这个概念在我们今天的形态需要做新的拓展。过去我们的民生比较侧重于基础民生,基本的民生,侧重于物质生活方面,但是在今天,再提民生这个概念必须把文化这个含义包容进去,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正在从一个基础民生向文化民生重要的转型,这是我们在做问卷调查的过程当中跟普通的中国公民进行沟通的时候感触非常深的一个方面,他们有非常强烈文化需求的要求,有非常强烈文化需求的愿望。

  在调研过程当中,我非常希望强化文化民生这个概念,引起社会、引起中国人,对于老百姓、对于民生这样问题的理解,出现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视野。

  2015-04-29 11:21:58

  戴茂堂:
  第二,在做这个课题的过程当中,我自己觉得当今的中国文化需求的满足面临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总体上总是觉得老百姓文化需求的权利以及文化需求满足的权利还比较边缘化,或者还没有形成一种非常强烈的自主性,也就是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被满足,在今天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变成老百姓自己的自由选择或者是自我愿望,更多的是由国家层面来组织实施,所以在很多时候国家推出一些文化产品,但是老百姓、公众对他的呼应度和回应不够高,所以文化被需求才能被需求,文化满足才能被满足,文化的活动也是被活动,他缺乏很强的自觉回应国家层面或者政府层面提出来的,建了这么多的文化设施,组织那么多的文艺活动,但是我们的公众有多大程度跟他之间实现了积极的对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在我调研过程中非常苦恼的事情。

  二是文化需求满足在今天的中国特别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比如文化的生产和文化的需求不平衡,比如说文化的需求跟文化的消费,跟文化需求最后实现的程度不对等。还有区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比如在那些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里,他们对文化需求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比如要跟西方进行比较,他们追求国外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对于底层的,对于边远贫困的区域来说,他们想都没有想过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他们的文化需求是非常简化的概念,甚至是非常简单的概念,这在东西之间,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经济效益较高的人群和经济效益不高的人群之间这种不平衡到处都是。

  2015-04-29 11:23:06

  戴茂堂:
  特别是我们把当今世界老百姓的公众文化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在把公共文化进行横向的比较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触到巨大的不平衡或者是差距。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的公正性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最大限度的保证公民的文化消费的均等化,均等化也是政府提出的概念,中央报告里用了这样一个词,跟这个文化特别相关,在我们国家的高层有一定的文化需求的满足,在今天的中国是特别不平衡。最后一个问题是文化需求。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老百姓对于文化需求的自觉性不够,自我意识不强烈,甚至他们总是在一种不知道什么是文化的情况下进行文化消费,这是一个很可笑、也是很尴尬的事情,就是老百姓根本没有想过真正的文化市场需要,当时也知道中央做的一些好像是文化的事情,比如现在农家书屋里有一本书,在农村里可能会有一定的文体设施,但真正要做这些东西,比如有广场舞,老百姓跳舞就是为了健康,是一个很简单的思维,没有把广场舞上升到真正文化的高度,赋予他一个很好的理解,可能是一个根本上的人性的解放,或者生活方式的变革,它决定不能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仅仅跳舞就是为了健康、为了快乐、为了娱乐,在老百姓这个层面,如何使他真正提高文化消费的主动性、积极性,减少文化消费的盲目性、被动性,我觉得也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有时候拿着一本书的人不一定是文化人,有时候从来不拿数的人可能很有文化,我们感觉到有些人在形式上做文化的事,但在实质上和内容上他和文化走得很远,老百姓如何使它文化行为和它的文化的精神匹配,这也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因此在调研过程当中,我自己感到最突出的就是这三大问题。

  一是从政府层面里如何使自己的文化输出能够达到老百姓的之认同,这是一个艰巨的工作,有时候我们的文化部门在进行文化下达的过程当中缺少对老百姓文化需求的调研,老百姓文化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还没有完全变成国家的意志。二是极度的不平衡,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不平等,文化效益的不平等,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等。大量的中国公众对于文化并不能够上升到一个很好的理解高度,也许他们在做一些文化的事情,如果从表层来说他们是在进行文化消费,也在享受文化变化带给他的东西,但是在非常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种文化的需求和消费具有极强的一种被动性,并且他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深度的理解,我觉得这是我们以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需要去面对三个最突出的问题。

  2015-04-29 11:25:28

  江畅:
  戴茂堂教授作的中国公众文化消费需求满足状态的报告是基于社会调查,应该是比较一线和实际的状况。下面请湖北大学问学院教授周新民教授作中国文艺产品的报告。

  2015-04-29 11:26:02

  周新民: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我我是讨论文艺产品报告,是报纸、音像产品包括期刊上面文艺作品的生产状况,我要报告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内容是我们的文艺产品报告里所采用的分析指标是什么。第二方面的内容是2013年文艺产品生产状况是个什么样的情景。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2013年文艺产品生产出现了哪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大概向领导专家汇报上面三个问题。

  第一,文艺产品报告所采用的分析指标问题。我觉得那一年江主任跟我们讲让我们承担这个任务的时候感到很难下手,而且他们要求还很高,要求非常客观的数据分析。那么如何提炼这种分析指标花了很长时间,最后我想了几个点来进行数据分析。一是数量,每一类的文艺产品在上一年度生产的绝对数量是多少。二是比重,每一个文艺产品对内的文艺产品生产中所占比重是多少的问题。三是增量,这个文艺产品相比较上一个年度,增加和减少的数量是多少。四是幅度,描述这一类文艺产品的增加或者是减少的幅度有多大。我想通过绝对生产数量、比重、增长、幅度这几个指标来描述文艺产品生产的状况。

  2015-04-29 11:30:12

  周新民:
  第二,2013年文艺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2013年,文艺产品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制品、录像制品,报纸、期刊、图书仍然是中国文艺产品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根据2013年文艺产品生产的文艺产品制作时长、总数,结合2011年、2012年两年的情况,会发现文艺产品的发展趋势有一个特点,广播、电视节目制品文艺产品制作时长,期刊图书等生产的文艺产品的总数都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电视节目制品的时长和文艺图书出版总数增长趋势比较明显。二是综合2013年各类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电影制品、录像制品制作时长,报纸刊载文艺产品总数都处于下降趋势,尤其是录像制品的文艺产品的时长,报纸发表的文艺产品总数都处于急剧下降的趋势。三是电影制作的绝对数量较少。四是根据近三年文艺产品生产状况的观察分析,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的总数减少的趋势明显。五是从各个门类文艺产品生产情况来看,文学是众多文化门类中生产数量较多,另外综合艺术的生产总数也比较多。六是戏曲曲艺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生产总数较少,综合近三年的情况来看,两类春秋艺术生产总数也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

  2015-04-29 11:30:51

  周新民:
  第三,针对2013年文艺产品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推动中国文艺产品有序、高质量的发展。

  一是电视文艺节目时长近些年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播出的电视节目、文艺节目还是很有限的,应该调查每年播出电视文艺节目时长总数,适当的控制电视文艺节目的增长态势,保持电视文艺节目的健康发展。

  二是录音录像文艺制品的数量呈下降态势,相关部门应该调查中国录音、录像制品使用情况,规范录音录像文艺制品的制作。

  三是报纸是中国老百姓阅读、接触文艺作品的主要载体,报纸发表文艺产品总数减少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引导各种报纸增加文艺产品发表的数量。

  四是电影生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也客观的影响了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应该适当的增加电影生产的种数。

  五是曲艺和戏曲是中国民族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鉴于近些年曲艺和戏曲生产总数减少的趋势,建议有关部门精心组织精品曲艺,戏剧产品,加大扶持力度,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贡献。

  简要汇报这三个情况,请领导嘉宾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5-04-29 11:33:50

  江畅:
  谢谢,下面请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李家莲作中国理论学术成果的报告。

  2015-04-29 11:34:32

  李家莲:
  中国理论学术成果报告,我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这个报告主要写的是什么,其次是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最后我们发现中国理论学术成果在整个2013年生产质量的评估。

  首先谈一下中国理论学术成果我们想要怎么样考察,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是什么。李景源教授说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事实上我们在考察人类学术成果,以及对他这种生产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间,我们发现,理论学术研究自身都是有,那么我们在对把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也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主要是集中于它的生产状况,以及质量状况。所以在这样一个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在考察中国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理论学术成果,生产状况以及质量状况的时候,有两个考察标准,一是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的23个学科为学科分类标准来进行考量。第二个标准是以图书出版、论文发表以及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结项这三大块理论学术研究的最主要的一个阵地为考察对象。

  2015-04-29 11:34:43

  李家莲:
  接下来给各位汇报一下,通过我们的考察所发现的2013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理论学术和成果的生产以及质量状况的具体的结论。首先在图书生产领域内,我们的出版总量在整个2013年基本保持平衡,其中中国文学和应用经济类的图书在各学科中保持总量最高,但是较之2011年和2012年图书出版总量增长最快的三个学科,依然是中国文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二是在论文生产领域内,我们发现与过去一样,应用经济学的论文生产数量依然保持最高,统计学的论文生产数量它是最低的,然而较之2011年与2012年,2013年的论文生产方面,无论是硕博士论文的生产还是发表在期刊和报纸上面的论文,学术论文的生产总量均呈下降的趋势。比如CSSCI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结论学术成果为例。2013年共发表论文252659篇,比2012年减少了4.2%,尽管如此,马列、科社和管理学科发表的论文总量却仍然呈逐年递增的方式,其增长速度在各学科中位于最前面。

  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考察对象我们发现,2013年整个基金的总量持续增加,立项与结项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各类项目立项中,立项总数最多的是一般项目,其次是青年项目,重点项目和后续资助项目呈增加趋势。西部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语基本稳定,重点项目和成果文库有减少的趋势,在各个学科学科中间,中国文化在2013年度的立项立项总数最高,而统计学与人口学成为年度立项与项目总数最少的学科,较之2012、2013年立项总数呈上升趋势,在各学科中应用经济的结项总数最多,考古学结项总数最少,这是我们分别以图书生产、论文生产以及科研项目为对象进行的分类考察。

  2015-04-29 11:36:04

  李家莲:
  就总体而言,通过分类考察之后,2013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生产还体现了下面三个总体的整体特色。

  第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理论学术成果生产的总量与社会需求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社会需求量大的问题或者是有着明确的时代要求的非常迫切的理论问题,面对这样一些东西,我们的理论学术成果生产的量明显的多很多,通过历年以来理论学术成果生产数量的对比可以明确发现这样一个结论。

  第二,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学科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报纸论文以及核心期刊论文,它整个总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有一个原因,就像吴向东老师早上有说,我们的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虽然逐年扩大,但与此同时,或许由于缺乏有效的学术质量的管控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硕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有所降低,所以直接表现为整个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期刊论文高质量的期刊论文以及高质量的硕博学位论文,在我们统计过程中降低的速度比较快,尤其是近几年。

  2015-04-29 11:36:32

  李家莲:
  第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重要科研项目的立项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说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例,在2011年-2013年间,我们国家的民族问题的研究要远远高于同时间之内的国际问题的研究项目的立项,原因在于我国自201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这说明,我们的理论学术成果的生长充分体现了服务于现实问题的研究,服务于国家大政方针的特色。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整个团队在对中国的理论学术成果的生产以及质量评估作的非常粗浅的研究,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谢谢。

  2015-04-29 11:36:59

  江畅:
  谢谢李家莲教授,会议还有最后一项议程,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邀请到谢寿光教授、研究员作为湖北大学的特邀学术顾问,还邀请了北师大哲学研究院的吴向东教授做这项工作。过去这几年当中,谢社长和吴向东教授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我在这里表示感谢,做了很多的工作,今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们的全力支持分不开。下面请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国新教授代表学校为两位专家颁发聘书。

  (颁发聘书)

  2015-04-29 11:37:15

  江畅:
  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到这里结束,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和媒体界的朋友的参与和支持!发布会到此结束!

  2015-04-29 11:37:37

 

   原文链接: 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fbh/Document/1432897/1432897.htm

刘建平校长调研督导校园建设工作
7月25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平,湖北大学
深化产教研合作 校友企业向湖北大学捐赠1000万元
7月20日,湖北大学举行捐赠签约暨校董聘任仪式,湖北大学
2023年鄂台高校青年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在湖北大学举办
7月17日,由教育部港澳台办、湖北省台办指导,湖北大学
学校召开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
7月7日,学校召开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湖北大学
【主题教育】学校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
7月3日上午,根据省委主题教育统一部署,湖北大学
【简讯】麻城市政府来校深化校地合作
6月27日,麻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裴永波,湖北大学
专家为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言献策
6月28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组织专家,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