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园风·育新人】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将文化种子播进育人沃土

21.12.2020  18:31

编者按: 树琴园新风,育时代新人。2019年6月,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学校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育人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一年多来,各单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稳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报(网)特开设湖北大学“三全育人”专栏,陆续分享相关单位特色做法和经验,展示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探索成果。


素笔勾勒出原点平面坐标系,有理无理两种点分布均稠密……”11月27日晚,一首数学分析版《青花瓷》在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八楼报告厅唱响,2019级数学密码班学生邓莹莹在台上深情演唱,台下观众则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并不时跟着旋律小声哼唱。

第七届数学文化节开幕式上,大学生巧解孔明

这是湖北大学第七届数学文化节的主要活动之一——趣味数学竞赛的决赛现场。这场数学文化节以“叹朱楼翠阁之精妙 赏虚实曲直之绝伦”为主题,全校27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在文化活动中穿越古今建筑,花样玩转趣味数学。

巧妙融合学科特色和人文内涵的数学文化节,是学院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所培育的精品活动之一。”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团委书记周杰介绍,近年来,学院聚焦文化育人,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全员育人协同协作、全过程育人贯穿始终、全方位育人渗透拓展,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学院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选派资深教师为学生授课,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周杰说,立足于人才培养第一阵地,学院成立“名师工作室”,设立“名师课堂”,通过举办“数学讲坛”,邀请数学大家、著名企业界、杰出校友来院宣讲,定期推广教学名师分享会,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走出课堂,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不断探索将数学“因子”融入文化活动的路径。自2014年起,学院坚持每年举办数学文化节,并不断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专业数学”“趣味数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四大版块,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带领师生领略数学文化的魅力。

广州塔整个塔身是镂空的钢结构框架,24根钢柱自下而上呈逆时针扭转……”第七届数学文化节开幕式现场,邓莹莹化身“建筑讲师”,生动介绍了“小蛮腰”广州塔等著名建筑的结构特点,阐述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及数学韵味。在随后的趣味数学题限时抢答和“巧解还原孔明锁”展演中,选手们思维敏捷、手法娴熟,引得台下师生认真思考、跃跃欲试。

与此同时,数学情书大赛、数学辩论赛、挑战湖大“吉尼斯”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也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趣味横生,带领学生在情境创设、公式理论拓展中品味数学之美,增强学科认同感,同时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近年来,学院以育人为核心思想,以数学文化为依托,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思政教育、人格塑造的重要平台,有效联结汇聚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通过分层次引领和个性化指导,构建协同并进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指导。

我们走进农村、深入基层,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发展。”20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刘益同学以致用,连续3年投身“三下乡”活动,累计参与社会实践7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重温红色之旅、调研文化传承、踏访灾后重建之路,哈尔滨、汶川、延安、长沙等地都印有他的足迹。“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也让我们能够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自我,逐渐找准自己的定位。”刘益同说。

疫情期间,学院“小书童”支教团通过直播授课、视频互动的形式,为湖北咸宁通山的留守儿童搭建起“云课堂”。201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刘书琴身在家中,但支教热情不减,“我想给留守儿童带去不一样的课堂,为孩子们带去更多的课外知识。

除此之外,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广泛应用新媒体和网络文化,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并连续5年与百强高校、中部六省省属高校等校外高校数学学科师生开展交流座谈会,一大批学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提升了专业技能,汲取了文化力量。

紧扣育人育才主线,打造文化育人品牌,经过多年探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文化育人取得了显著效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代表。学院每年约有5000余学生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竞赛等活动,获得省级上级奖励1000余项。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级奖励75人次,国家级奖励12人次,省部级奖励327人次;近3年前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深造的学生共1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