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送别一代教育家 朱九思塑造大学独特气质

18.06.2015  09:25

  长江日报讯(记者黄琪)昨日上午,大雨磅砣,社会各界数百人冒雨送别一代教育改革家朱九思。“他是一位敢作敢为的校长”,“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昨日,人们还在评说着华中工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朱九思的功绩。

   改革经历酸甜苦辣,晚年自述过程顺利

  1979年,朱九思出访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回国后,就在理工科外先后设立了文科和管理学科,主张从工科大学向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的转型。

  这次出国他受到了两大启发:一是发达国家的大学,都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甚至以科研带动教学。还有一个,即所有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

  学校新闻系的创办是当时转型的一个缩影。当年,人们对华中工学院能不能办新闻系、该不该办新闻系提出了不少质疑。如今,新闻系早已升格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学科研水平居于全国同类学院的前列。“实践证明,当年那些质疑是多余的。这得益于朱九思的眼光和决心。”有教师评价。

  对于突破“全面学苏”形成文、理、工、管相结合的格局,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说:“其中虽有酸甜苦辣,但总的过程还是顺利的。

  朱九思的辞世,给华中科技大学师生留下无尽的哀伤。校长丁烈云认为“先生是创新教育思想、引领创新实践的楷模”。

   防空洞里建实验室,成为世界引力中心

  刚恢复工作的朱九思,听说有一些大学教师被下放在某地劳动,就建议派人事处的工作人员前往联系,争取调来。他反复对有关同志讲,“我们中国不是知识分子多了,而是太少。

  陈应天是中国科大严济慈的弟子,研究引力理论。因为家庭关系,陈应天毕业后和妻子王勤一起分配到山东聊城一个机械厂当车工。

  一天晚上,朱九思召集会议说:“我们引进人才就是为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引进陈应天就要为他建引力实验室。”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最后确定把引力实验室建在喻家山人防洞里。在当时,华工作为工学院居然要建一个理科大学也难建成的引力实验室,让大家大吃一惊。朱九思说:“我们要感情留人,也要待遇留人,但最重要的还是事业留人。

  如今,华中科大的引力实验室已成为“世界的引力中心”。

  朱九思晚年自述,期间“大概引进了六百多位教师,大体上适应了专业发展的需要”。他也把这归结为“我曾体验到具有办学自主权的好处”。

   不唯上只求实,塑造华工独特精神气质

  “文革”结束后学校教师虽然已达1800人,但出过国、留过学的仅50多人。朱九思抓住时机,狠抓师资培养,把大批教师送出国深造。

  从1979年我国恢复留学生派遣制,到1985年,华工向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西德等国共派遣留学生508人。其中教师238人,包括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杨叔子教授以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

  “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九思先生作为中国教育家的地位。”朱九思辞世后,华中科大前校长李培根撰文哀悼:“他塑造了华工独特的精神气质”。他说,九思先生之特别,在于他的独立精神。不唯上,只求实。他认定的某些事情,即使上级部门不同意,他也要迂回前进,达到目标。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