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室”同步课堂教学拉近城乡教育距离

09.06.2015  18:47

咸宁市咸安区的“未来教室”里,学生们在上课。

    新华网武汉6月9日电(连迅 熊大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地处咸宁市偏远村镇的桂花镇苏家坊教学点、桂花镇刘祠小学和地处咸宁城区的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实现了课堂同步教学。日前,咸宁市咸安区这一被称为“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亮相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受到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与会代表的赞誉。

    据了解,地处山区丘陵地带的咸安区,像刘祠和苏家坊这样地处村镇偏远地带的初小(小学三年级及以下)、教学点还有27个。这些地方学生人数少,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也存在学科不配套、年轻教师不愿去、去了也很难呆长的问题和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困难。怎样才能保障村镇偏远地方的孩子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2014年,咸安区提出了在全区中小学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并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入资金引入“未来教室”教学模式,共建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区。“未来教室”以信息技术发展最新成果为基础,融合信息时代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具有双轨展示、多元互动、自由板书、知识可视等特点。

    针对边远山区师资匮乏,很多学科无法开齐的情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咸安区教育局探索在“未来教室”基础上,实行二类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同步课堂和专递课堂,采取“1+2”方式将城区中心校与一个乡镇的两个初小或教学点捆绑在一起,组成学校共同体,让农村孩子“足不出校”就能享受到来自城里优秀教师的同步授课,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联共享。

    同步课堂开展一年来,刘祠小学的校长王松波深有感触:学校艺术课程开齐了,同步课堂让校园活起来了。汀泗大坪教学点信息化负责人陈毅说,专递课堂的开设,让农村学生接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一下子拉近了!

    虽然刘祠小学2014年4月以前就已经拥有电子白板设备和网络,但学校的音乐课依靠老师上网搜歌曲,学生在线学唱歌;美术课更是学生的临摹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没学到相关的科目知识。自从去年4月开展同步课堂以来,学生们第一次能和城市学校一样上音乐课、美术课:课堂上有钢琴,老师教大家打拍子,识乐谱,学习相关的乐理知识。

    二年级的郑宝妮,一直在刘祠小学上学,性格内向。上了一年同步课堂,她爱上了唱歌,性格开朗了很多,还当上了班长。“外校的周老师给我们上音乐课,可有意思了。”郑宝妮说,以前听歌也没学会,周老师教她们认谱子,现在她都能自己对着简谱唱歌。

    咸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了100兆光纤接入校园;建成计算机教室86个,建设多媒体“班班通”教室1277个,打造学校共同体3个、数字化空中“同步课堂”6个、专递课堂3个;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建成教师实名制个人空间3489个、学校机构空间101个、学生学习空间584个;成立了咸安数字学校,组建咸安教育资源库,上传微课451节、优秀教学案例1566篇,丰富了教师空间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全覆盖。

    而“未来教室”的应用和推广却不止于咸安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刘三女牙教授介绍,目前已经在广东、福建、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河南、北京、新疆、甘肃、辽宁、四川等地建成中小学“未来教室”1400多间,5万多名中小学师生已提前进入到信息化教育新时段。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对“未来教室”的推广有更深的理解。他说,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要想在短期内通过常规手段解决大量存在的教育均衡问题,是不现实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推出“未来教室”教学模式,就是借助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采用最现代化的教育变革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来保障不同地区的孩子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高位公平。

 

(责任编辑 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