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不能只是迫于总理督促

04.12.2014  13:26

  当舆论热议《存款保险条例(草案)》之时,鲜为人知的是,这项重要的金融改革之所以最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是李克强总理力主坚持的。在今年10月底的一次会议上,当得知这一改革方案“没有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李克强立刻追问:“为什么?不公开征求意见是非常特殊的例外,你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要有这个例外?”(12月3日《新京报》)

  如此重要的改革方案,有关方面居然不打算公开征求意见,这让李总理感到不可思议,普通民众同样觉得匪夷所思。存款保险不仅涉及银行的利益,更涉及广大储户的利益。鉴于财产权是民众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因此可以说,这项改革涉及民众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岂能由“少数人”在密室里谋划一番来确定?岂能让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储户蒙在鼓里?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近年来中央也一再强调,政府作出涉及民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前,必须召开听证会或通过合适方式征求社会意见。法律法规言之凿凿,中央政令如雷贯耳,可是有关方面居然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正如李总理所质问的:“你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要有这个例外?

  有人担心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可能导致“收不了场”,对此,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如果改革方案遭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那么这种违背民意的改革不搞也罢。原因很简单:任何一项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民众谋取利益福祉,任何改革都应以获得民众支持为前提、以民众满意为指针,民众不支持、不满意的改革当然不能搞。二、不要对“民意”有偏见,更不要以为民众总是不明事理、不讲道理。现实证明,《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后,人们虽然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但反对这项改革的声音并不大,只要有关方面多作一些解释工作,并对改革方案加以完善,改革就能够顺利推行。可见,所谓担心“收不了场”,往往不过是杞人忧天。

  据报道,“公开”一直是李克强对政府各部门的硬要求。2011年,在PM2.5成为网络热词的时候,是他极力推动有关部门检测PM2.5数值,并及时向社会发布。2008年,也是在他的强力推进下,燃油税改革方案得以在出台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庆幸于总理一次次强力督促使得政府工作更透明,同时又不得不说,政府信息公开不能总是依赖总理的督促——政府信息公开事项纷繁复杂,不可能也不应该事事都依赖总理的督促。

  决策透明、民主决策已经是对现代政府最基本的要求,是一条基本的行政伦理。所以请记住李克强总理的这句话:“我们做的是面向公众、涉及公众利益的工作,决不能跟老百姓玩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晏扬)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