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调研

26.08.2015  17:26

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参观法治中心文化墙

    新华网武汉8月26日电(记者 方政军 通讯员 姜公映 曾海涛)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秘书长刘安民一行日前专程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调研和召开座谈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副校长刘茂林、中心负责人徐汉明教授等陪同。

    杨松主席首先听取了徐汉明教授关于中心成立3年多来的各项运行情况。徐汉明介绍,自2012年以来开始实施的“3535行动计划”已取得了显著成效。“3”是指三项中长期科研规划,分别是《国家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2012—2020年重大课题指南(10个领域90个项目)》、《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2014—2020年重大课题指南(6个领域24个项目)》、《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2015—2025重大课题指南(25个类别106个项目)》。“5”是指五大特色项目,分别是国家级权威发布—法治评估综合项目、“法治中国”大讲堂、“法治中国”建设系列文库、《社会治理前沿》刊物、“法治社会•长江论坛”。“3”是指三个创新性转化平台建设:搭建北京、武汉、广州国际法治资源创新性转化平台。“5”是指五个联合国与国际组织高级别会议合作平台,分别是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常任会议代表单位、联合国反腐败大会常任会议代表单位、联合国反腐败局联合会常任会议代表单位、国际经济犯罪高端论坛会议发起单位、联合国网络犯罪理事会理事成员单位。中心按照“高起点、跨学科、重协同、建机制”的思路,已招录博士研究生3届共11名,硕士研究生1届共5名,组建了社会治理法学专、兼职导师组,组成了76名高校精英为主的科研协同创新体;中标承揽、接受国家和省部级单位委托及自主立项课题155项,已结项106项;在CSSCI等权威期刊发表文章44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多项;科研成果被中央及地方领导机关采纳批示106件。《光明日报》刊载专题文章,称中心为“法治智库的中南模式”。

    张中华汇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概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由财政部、教育部和湖北省共同建设的211重点大学,由首义和南湖两个校区组成。学校目前有九个学科门类,其中拥有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三大优势学科,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民商法学四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研究基地有两个,一个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另一个是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中心。张中华说,中心成立3年多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徐汉明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的成绩。他表示中心要进一步凝聚力量、明确研究方向,集中精力研究社会重大需求问题,把中心拥有的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牌子做实、做大、做强,多出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央、省委决策。

    在听取了徐汉明和张中华的报告后,杨松主席发表讲话,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其中心的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目前我国法治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赶不上”,一是立法修法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二是法律的落实和执行赶不上立法修法的要求;三是法治队伍建设赶不上法律的落实和执行要求。国家领导层设计出了四个全面深化改革,这“四个全面”中最受国际关注的是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全面”在党的十八大以前的历次党代会报告均有提及,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及,是我党发展史上关于法治建设的专项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大胆实践,多出成果。

    杨松强调,政协的作用在于提出可操作性意见,尽量转变成党委、人大、政府决策参考、决策依据甚至直接成为决策。政协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智慧,可通过购买服务,借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其中心等智库力量,利用学校及其中心的科研力量进行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基础理论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其中心的科研成果有的可通过政协渠道向党委、人大、政府报送,这有利于引起重视,加快成果转化。杨松希望中心不仅要研究实务问题,还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尤其要加强中国法律史相关问题研究,力求做到应用型研究与基础型研究并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