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在学术交流中评估考核

23.04.2015  18:39

通讯员:童辉、叶晶

你的研究领域是地幔结构和物质迁移,请问水坝水库建设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没有方法进行灾前预测?”“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是一个悖论,怎么处理两者关系?

不久前举行的首届珞珈学术与人才发展论坛上,一幕幕热烈讨论的场面不时出现,令参加论坛的学者们纳闷不已:这次论坛不是进行人才考核吗,怎么像学术交流会?

你们的感觉是对的。”人事部副部长边金鸾点出了学校举办论坛的主旨, “珞珈学术与人才发展论坛就是要改进人才评估方式,关注人才发展,促进学术交叉,营造学术氛围,让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紧箍咒”变“助推器

我以为是要考核汇报,没想到大家都在轻松地进行学术汇报,我放心了。” 历史学院珞珈特聘教授李天虹的开场白,说出了其他报告人的心声。他们认为,学术报告的形式非常好,大家都“很愿意讲”;人才的要义是从事学术研究,考察学术成果更有意义,能使大家安心做研究,“有很多内容可以讲。

考核评价是人才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人才考核注重成果、轻视过程,要求被考核的学者拿出够数量、够质量的成果,这对一些学者来说,的确是“负担”,甚至成了束缚发展的“紧箍咒”。本次论坛尝试着改变这一局面,把以数量为核心的指标考核转变为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性关怀,更多关注关心人才的成长,把“紧箍咒”变为“助推剂”。

据了解,此次论坛取消了投票和打分,更侧重于指导和建议。“重点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有什么进步,”经济与管理学院吴俊培教授说,“把考核压力变为自身动力,这种方式显然更容易让人接受。

 

独角戏”变“百家争鸣

以往的考核会上,多是单人报告、评委提问、报告人答辩,“考官”与“考生”的角色泾渭分明,其他人很难有代入感,也难以产生学术交流与碰撞。

新的论坛形式中,注重讨论交流,报告人、点评嘉宾和列席代表都能融入,学术交流和研讨贯穿全过程。学者们在仔细聆听汇报之后,根据自身经验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一问一答,有序又有效,兴之所至,能激发“头脑风暴”,探讨出一些可行的合作项目。

以前是自己讲一通,讲完了就结束了,也不知道效果怎样,对考核结果没把握。现在能让我们交流,多一个人想就多一个思路,给了很多新点子,会后都能用到研究中去。”报告人认为,这种营造学术交流与碰撞的会议形式很赞。

相较于报告人唱“独角戏”的旧形式,百家争鸣、教学相长的新形式显然更加深得人心。

 

独善其身”变“兼济全校

深入的交流与碰撞,往往会触及涉及人才管理与服务的深层次问题,大家群策群力,纷纷献言献策,也让参与论坛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受益匪浅。

通过论坛,许多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约定进行跨学科研究。资源信息管理不善、合作渠道不通的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人事部当即提出,要多举办交流论坛,制作人才信息联络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则表示,即将上线的人才项目成果信息系统,将建立一个在全校范围内共享的项目管理平台,方便校内外各类型的合作。

学校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也是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家都希望避免出现“有钱买仪器,没钱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形。人事部表示,拟在今年“351人才计划”中为这类技术人才的发展开辟一条通道,让他们安心、放心、专心地做实验平台建设。

另外,学术成果的产业化也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可“打好基础——积极寻找优质合作企业——先专业化再标准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增强学术交流辐射效应,从注重学者间交流到与职能部门交流,最终会惠及学术研究。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今年的重点任务,也将是学校“十三五”人才规划的核心内容,举办珞珈学术与人才发展论坛无疑是创新人才评价体制的有益尝试。“我们将充分总结首届论坛的经验,争取越办越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更加人性化的评估机制,促进人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事部部长朱德友总结道。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