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地名要算好“得失账”

16.04.2016  11:42

  李英锋

  日前,人民日报刊发题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时建议,“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4月14日,安徽黄山市民政局局长朱学军就此接受安徽当地媒体采访时称,更改市级名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民政部门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4月15日《新京报》)

  近年来,国内出现一股改地名的热潮,不可否认,改地名不乏一些成功的范例,但改地名也并不都是阳关大道,有些城市改了地名,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效益,有的甚至改出了尴尬、困惑和后遗症。安徽徽州地区更名黄山市恰恰就被舆论贴上了这样的负面标签——徽州地区1987年改名黄山市后,近30年来,经济发展成效不大,却使历史悠久、风格独具的徽州文化为之弱化。另外,高举“黄山”牌的黄山市区距离黄山风景区还有70公里,导致“皖南处处皆黄山,到了黄山不见山”的状况,给游客带来许多麻烦和困扰。

  把黄山市再改为“徽州”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备一定的民意基础,湖北荆州的改废和恢复也为“徽州”的恢复提供了实践参考。但笔者以为,如果黄山市真有一天要启动再改名,必须要进行科学评估论证,多听听民意,算好“得失账”。当年,“徽州”改“黄山市”时,也有很多理由,如今,再想改回去,当年说的那些理由呢?显然,再恢复“徽州”之名须有更有力的、站得住脚的、能让人信服的新理由。现在“黄山市”这个名字用了也有近30年了,名字中也包含了很多信息资源,承载了当地的很多旅游推介投入,关联着有关社会管理和运行的很多事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惯性,如果再改回“徽州”,是否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是否会增加社会负担(比如,改地名后,各单位牌匾、公章、信笺等涉及地名的载体都要更新)?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人文文化、自然文化的沉淀,随意改之便割断了当地的文化脐带,导致文化传承错位,产生社会问题。地名并非不可更改,但我们应该努力呵护地名的严肃性、历史性、自然性和稳定性,在更改地名时保持谨慎,理性衡量利弊得失,切忌盲目跟风“追名逐利”。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