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撤销成十堰市郧阳区 车城十堰有了“新动脉”

18.12.2014  09:12

  湖北日报讯(记者 饶扬灿 通讯员 方周圆)17日,撤销郧县设十堰市郧阳区,前郧县境内长达136公里的汉江,成为十堰城区“新动脉”。“郧阳回来了!”昨日的车城,热议纷纷。“祝贺大十堰华丽变身,真正扛起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大旗!”网友留言、微信朋友圈、QQ群等传递喜悦,纷纷晒出关于老十堰、老郧阳记忆的珍贵照片,欢庆十堰新纪元的到来!

  豁然廓开的视野

  1476年12月20日(明成化十二年),朝廷批准郧阳新建制,抚治下的九州八府六十五县以抚台所在地郧阳为中心。

  十堰城区山地面积占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的93%,建设用地稀缺,空间受限,许多招商引资大项目难以落地、大企业难以入驻,东风两个总部也曾因此外迁。

  实施山地整理、集约用地,依然未根本解决城市持续发展空间受限难题。

  冲出藩篱,以改革的举措突破行政区划。

  十堰城区与原郧县已实现了规划、项目、产业、交通、市场和公共设施的全面对接,郧县南岸已经成为十堰北部新城区,以市带县活力显现。

  新十堰城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辐射力大增,均提升至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高度。

  徐徐舒展的画卷

  “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的核心要义是:规划是龙头和总纲,生态是前提和基础,滨江是优势和特色,新区是功能和定位。

  2012年10月12日,在原郧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十堰市将“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的大旗授予郧县,市委书记周霁对新区进行了诠解。

  原郧县高标准编制了“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中。

  两年多来,累计投资38亿多元对城区交通、绿化等提档升级,提高城市承载力。100多家高产能、低能耗的新型环保企业落户经济开发区,20多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

  蔬菜、核桃、柑橘、木瓜、中药材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00多万亩,农产品加工园初具规模。

  全盘规划、全域景区、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绿美郧阳”,实施沿江造林造景,打造“十里沿江绿色长廊”,将核心区打造成“江面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的后花园。

  产业转型的聚集

  100多家大中型企业集聚,50亿元经济总量,45亿元工业产值,7000万元财政收入。郧阳经济开发区仅用几年时间,就成为十堰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郧阳区将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着力建设汽车零部件、铸锻、液压、建材、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集群,通过战略转型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新辟工业用地5000亩,提高园区的承载力。大力实施“满园工程”,促进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促使企业裂变式发展。

  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资产,是郧阳区发展的又一抓手。目前,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有22个,合同(或协议)投资400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元至11月,实现文化旅游总人次341.6万人次,总收入19.9亿元。其中,仅郧阳岛建成后一年就可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文化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2000余人。

  城乡统筹的示范

  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如何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脚步?

  郧阳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建立现代城镇体系,高度融合资源和要素。

  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农民就近“城镇化”;通过土地流转建成工业新区、公租房和新型社区20多个,配套建设职工服务中心、超市、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住房、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与县城融为一体,实现互通互联、无缝对接,2万多名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上班族”。

  以城区建设为中心,以片区建设为重点,以小区建设为推手,点面结合,城乡联动,有序推进村镇建设。开通城际公交车,建设文化广场、健身中心等,提升城市生活品位。务工人员进城吃、住、购、娱,不但拉动第三产业兴起,还催生了“滨江花园”、“香港花园”等一个个功能完善的美丽社区建设。

  完善统筹型、捆绑式资金投入机制,整体连片推进青曲镇、鲍峡镇等60个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打造了樱桃沟村、卧龙岗社区等一批以观光休闲、蔬菜种植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形成辐射广、带动强、面貌新、富有生机活力的示范区新格局。

  一座活力无限的生态型健康滨水城,正在汉江畔崛起。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