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动物测天”的神秘面纱

10.03.2015  11:38

      俗话说惊蛰动虫,此间气温回升,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苏醒,渐渐爬出地面,这为人们观察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变化提供了依据。
      诸所周知,动物与气象条件密切关系,即使在大气探测手段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自古以来,民间留下来的一些动物测天经验,依然不可小看。就说“惊蛰不冻(动)虫,冷在五月中”,指若24节气中的惊蛰天气较冷,初雷迟,地下一些动物(虫子),不从洞里钻出来,阴历5月还有低温天气。
      当池塘的鱼浮头的时候,就有“鱼起浮有雨”。这是因为在阴雨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大气压降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天空云量增多等现象。这会引起鱼塘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因满足不了鱼的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呼吸”氧气。
      天气变化大气中的带电粒子有不同,也会引起动物的表现异常。像带正电粒子吸入动物体内,可使其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因雷雨、冰雹、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有关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故在1000~2000公里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据有关方面分析,泥鳅、蚂蝗的异常行为与伴有雷雨大风的冷锋或切变线天气的活动有关。这可能是引起“泥鳅跳,风雨到”的一种原因。
      又如,“喜鹊做窝高雨水大;喜鹊做窝低雨水小” 这往往是动物的本能反映等。这种本能,或许是在出现这种现象前,已有足以使其感触的信号,使之做出了本能的应对。也许是在世代进化中逐渐形成了其避灾的本能。
      候鸟的迁徙当属自然气候季节变化的反映,可谓“物候”征兆。像“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它们 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公里而不迷航,都能返回到原来地区。对这种奇特的行为,既是候鸟的本能,又是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与记忆力。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可飞翔在2 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公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气候季节变化的谚语。
      有的变温动物受反常气候的影响,也会引起行为异常。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农历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预兆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易引起烂秧死苗。这是因为青蛙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青蛙在8℃以下时开始进入冬眠期,当环境温度在0℃以下时即可引起死亡,而环境温度在10~15℃时是其最佳活动条件。在江南一些地区,当秋末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青蛙就钻进池塘潮湿的地面或杂草堆下越冬。到了冬末春初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它又恢复其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阳历2月上旬末到中旬初,若连续3~5天的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其中有l~2天的平均气温在15℃以上时,一般在3月底4月初将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早稻秧苗易受冻害,造成严重烂秧现象。当地群众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气候变化的。

      (作者:荆州区局  高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