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31.10.2014  12:26

      20世纪,人类已经意识到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1999 年3 月23 日,世界气象组织纪念“世界气象日”时,选择“天气、气候与健康”作为活动的主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边的天气气候与健康问题,关于气象与医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多重视。气象与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
      专家称,气象条件是各种疾病的诱发要素,并非直接致病因子。除了由温度过高引发的中暑、温度过低引发的冻伤之外,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天气变化、气候反常会使人体不能与之适应而产生以气象为诱因的各种疾病。
      气象如何影响人体健康
      人体与环境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就会成为致病因子。人类疾病中虽然大部分并不是气象要素所引起,但一些气象因素的变化,可使某些疾病加重或复发。如心脑血管疾病极易在冷锋过境、寒潮、高温热浪等强天气状况下发生,大风天气时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的发病率变高,等等。习惯上,我们称这些与天气气候变化有关的疾病为“气象病”。
      气候变化对于生活在大气圈层的生物影响是必然的。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可以影响到人体的舒适程度和情绪状态,甚至影响到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比如生活在北极圈里的人和生活在赤道上的人在容貌、性格和行为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除了对人的生理形态的影响,气象对病理的影响更加明显,比如不同季节下的多发病、疾病在不同气候区的分布特点、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等等。
      了解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百姓就能趋利避害、未病先防,以达养生健身之目的。一方面,了解到许多诱发疾病的气象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据此制订出一些防范措施,以减少气象环境条件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不同气候条件进行疾病治疗,即“候鸟式的养生”,例如关节炎患者可以在雨季来临时前往沙漠“沙疗”,哮喘患者可在冬末春初到海滨地带颐养。
      医疗气象预报让“未病先防”有据可依
      近年来,卫生部部长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对一个13 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应从晚期治疗向预防为主转变。”如何适应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重心前移?前提就是要有准确的预报。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为了科学预知天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让“未病先防”有据可依,医疗气象预报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开始结合季节和天气变化,针对一些与气象条件变化有关的疾病,不定期地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发布疾病发病的指数或非指数预测,并介绍有关季节性疾病防治的小常识,像儿童感冒指数、成人感冒指数、中暑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发热指数、哮喘指数、腹泻指数、花粉浓度监测等医疗气象预报服务。
      路漫漫 医学气象发展任重道远
      最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一些新老传染病不断出现规模不等的暴发或流行,人类对于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越来越多,而医学气象关于气象与疾病的研究似乎也在预告着“险恶的未来”。
      气候无论是变冷还是变暖,只要变化就会带动原有气候带的摆动,长期居住在某一气候带的人群便会有所不适应,进而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此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导致传统的传染病、虫的发生源地改变,传播范围变化,挑战现有的卫生防疫体系。
      不过,气候变化并非世界末日,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杞人忧天,而是为了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将气象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人类发展是适者生存的演绎,人体机能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变化,只要气候变化的过程足够慢,人类及其后代便可以适应这种变化。

      (来源:气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