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创新制度全国首创 招商引资引领武汉对外开放

04.12.2018  10:53
      

                                            宜家夜景 

   

  1984年11月,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维尔纳·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上任。 

   

  1988年11月,武汉第一家汉港合资酒店——长江大酒店开业。 

  招商引资、借鸡生蛋是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捷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个个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一大批招商项目纷纷落地,武汉经济总量节节攀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近年,随着“一号工程”“万千百工程”的实施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贯彻,更是为武汉掀起了新一轮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热潮。

  40年来,武汉招商引资量质齐飞,已成为中西部外来投资密集区和重要的对外开放高地。其中,吸收外资尤为亮眼。上世纪80年代首家外企入汉,如今逾半数世界500强在汉投资;1981年实际利用外资仅15万美元,如今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00亿美元,规模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起步时期都是资金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如今已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端产业不断聚集。

  外资成重要经济增长极 

  铸就国家级开发区 

  1980年11月,武汉市首家经国家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长江激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年后,第二家外商投资企业——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在汉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我市吸收外资正式起步,外商开始在汉试探性投资。至1991年,全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7家,实际利用外资5716万美元,规模尚小。利用外资以对外借款为主,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较少。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项目和传统服务业项目。

  南巡重要讲话后,武汉改革开放迈入新的春天,外商投资纷至沓来。特别是中法合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为我市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以美国可口可乐、百威啤酒为代表的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以香港新世界集团为代表的港澳资本大手笔投资基础设施、房地产,为外商投资武汉起到了“领头羊”作用。1992年至1995年,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80家,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是上世纪80年代的24倍。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

  得益于神龙汽车、统一食品、长飞光纤等外商投资企业的落户,武汉经济开发区、武汉台商投资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为武汉改革开放发挥了龙头作用。

  武汉利用外资规模水平 

  跃居中西部前列 

  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武汉抢抓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准确把握国际资本和沿海外资流动趋势,成功组织了香港周、台湾周、华创会等系列大型经贸活动,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2002年,武汉首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武汉分行开业,标志着我市金融业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2003年,东风汽车与日产汽车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规模最大、层次最深、范围最广的合资项目。进入21世纪后的10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983家,实际进资210.07亿美元,武汉市利用外资总体规模和水平跃居中西部前列。

  2012年,我市大力实施“招商倍增”计划,积极开展境内外招商活动,全市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引进了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联想MIDH研发生产基地、周大福珠宝加工、北车生产基地、粤海光电技术、京东商城等一批投资额过百亿、五十亿的大项目。从2012年至2014年9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历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4%。新增美国通用、霍尼韦尔,法国施耐德,德国电信、德国邮政,日本永旺,中国上汽集团等53家世界500强在汉投资,占历年在汉投资世界500强总数的25%。

   

  建设中的武汉京东方项目 

   

  10月23日,北京,资智回汉·环渤海专场活动现场。 

  “一号工程” 

  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近年,武汉围绕城市创新链,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新技术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幅较大。尤其随着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万千百工程”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历史性成果,武汉城市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站上新高度。

  新增项目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上特征明显,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民生方面提升城市功能亦表现突出。如近百亿元的产业支撑项目——康宁10.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被成功引进。永旺集团不断追加投资,目前在汉已开设4家门店,其中永旺经开店经营业绩居全国前二。

  辉瑞、喜康、费森尤斯卡比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普华永道、凯德、恒隆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加速布局。招商局集团、中海运、中铁建等央企投资力度空前,全面参与长江新城建设。小米、腾讯等“第二总部”及研发中心纷纷进驻,助力新民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