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报道:稻渔共生,亩收万元不是梦

21.04.2015  10:10

  农村新报讯 记者徐思弘 通讯员张劲
  
  近年,随着生态种养方式的盛行,全省各地刮起一股生态、高效、综合的稻田种养风。稻鳖、稻虾、稻鳅……多种稻渔生共模式在各地试验取得成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果明显。
  今年初,在全省农业生产工作上,涉农主管及业务部门、种植及水产专家多次提出,稻渔共生模式值得在全省种粮地区大范围推广。
  
  稻田里爬出甲鱼、龙虾,一地多收
  
  在宜城市南营南洲村,郭忠诚是名副其实的土鳖大王。
  2011年起,郭忠诚将近400亩水稻田作为鳖、虾、鱼、稻生态种养试验地。这几年,他不但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还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这一产业。
  “销售旺季,我们田里个头大的甲鱼卖到一百多元1斤。客户的求购电话天天响个不停!”郭忠诚乐呵呵地说。
  稻田养出的鳖有何独特之处?在基地里,这些家养的“野生甲鱼”显然与池塘养的甲鱼不同:身材精瘦,四脚有力,在市场上卖价自然高。
  无独有偶,钟祥市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明华也是稻田综合种养的推崇者。
  “这种模式养出来的甲鱼裙边大、爪子尖,有野性,胶原蛋白含量高。虽然价格高,但是客户都宁愿多出一点钱。”李明华说,同时,稻田里还套养了小龙虾。而这几年,小龙虾消费正火,市场销售不愁。
  在去年农交会与农博会上,联发合作社产出的大米获得农产品金奖。一斤大米卖到10块多,几千斤大米刚一开展,就被一抢而空。
  李明华认为,这得益于“稻渔共生”的种养模式,生态高效,“一地三收”,自然效益高。
  
  1亩田万元收益从何来?
  
  一亩稻田,至少两项收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态种田的积极性。2013年起,襄阳、咸宁等地的综合种养试验田不断扩大。
  经过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测产验收:赤壁市廖家庄的48亩生态种养示范稻田,平均亩产鳖174斤,水稻1092斤,小龙虾124斤;宜城市郭家台甲鱼基地,亩平综合效益达到了1.15万元。
  专家表示,“稻渔共生”的综合种养效益比普通稻田提高了12倍以上,回报率达到200%以上。
  据养殖户介绍,养鳖稻田里,稻谷平均增产5~10%,由于不施化肥农药,稻谷价格也要高出一至两成。
  以稻鳖模式为例:每亩成本投入约5000元。主要投入是鳖种,每亩投放100只(1斤大小),约需要3000元;加上饵料等其它投入约需2000元。野生鳖加上有机稻、部分小龙虾的效益,亩纯利润可达到1万元。
  此外,在稻田套养泥鳅基本不用投食,减少成本投入,每亩放1000~2000尾泥鳅苗,一亩还可增收2000元以上,大大提高了农田的复种指数和收益。
  稻渔共生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选用优质稻种与鳖、虾、鱼等水生动物品种共作。甲鱼以小龙虾的蜕壳和各类昆虫为食,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亩纯利十分可观。
  养殖经验相对丰富的农户说,稻渔共生要获得好的收益,要注重三个“法宝”:一要严格按技术要求来种养,挖沟、鱼种投放等关键时候都要及时请专家指导。二是管护要勤,防逃防盗。三要留心市场,注意培植大客户。
  
  专家:既赚钱又环保,全省推广
  
  “实验表明,稻渔共生模式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可修复稻田生态,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专家马达文说。
  水产部门调研时,不少农民表示,随着水土环境的破坏和土地板结,“前两年稻田里连蚂蟥都见不着了!”采取稻渔共生模式后,渐渐地,田里的蚂螨、螺蛳等消失的生物又出现了。
  专家表示,稻鳖共养一方面为鳖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生活环境宽敞,活动、摄食、晒背范围大,生长发育快、增重率高;另一方面,鳖又可为稻田疏松土壤和捕捉害虫,对板结日益严重的农田进行重建,恢复其生物多样性。
  在今年初的全省水产工作会上,省水产局局长李胜强表示,各地要继续大力推广稻鳖、稻虾、稻鳅共生等生态高效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