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报】平台·基地·团队——武汉大学社科建设三大法宝

12.09.2014  16:54

高校文科科研管理与考核极其复杂,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把质看作社科研究的生命。只有坚持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努力探索符合高校社科建设规律、适应社科研究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近年来,武汉大学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不断取得骄人成绩。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项目开发与成果管理处处长郭明磊对记者表示,这首先得益于其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家学者队伍。其次,还与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科研机制、完善评价制度有关。

构建三位一体智库网络

该校努力抓好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2013年,学校成立“2011计划”工作小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主要参与牵头单位,部署协同创新中心具体工作。经过认真组建、培育,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保障发展与社会安全、中国记忆与数字保存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工作也在积极开展。以校内文科“1+5”协同创新培育中心为基本建设格局,该校从机构运行、体制创新、人员聘用、学科组织、项目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整体谋划、综合设计,力促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改革。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校构建并完善了“协同创新中心—应用研究平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智库网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瞄准学科前沿,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抢占国际学术制高点。

力促基地转型发展

武汉大学夯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力促基地转型发展。郭明磊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校以重大问题研究为导向,先后创建了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等多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同时,加强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融合能力,学校服务社会的层次上升,一个个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方向细化的专业研究院先后成立。如武汉大学水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国际消费者保护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北京武汉大学研究院“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

以上学术机构的成立,对武汉大学申报教育部“2011计划”形成支撑,在体制机制运行改革方面先行推进,形成企业、政府和学校间的合力。例如,广东中山市大涌镇以生产红木家具和牛仔服闻名全国。这些厂家大多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困难。据此,武汉大学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联合大涌镇政府、礼部尚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中山市武汉大学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中心实行以公司为实体,以中心为支撑的公司化运营模式。大涌镇提供政策、资金、场地等多方面支持,中心积极促成武汉大学与大涌镇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

主打两张名片

武汉大学努力建好文科学术队伍,促进学术团队快速壮大。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领域人才辈出,既有老一辈  “荆楚社科名家”,又有年轻才俊“长江学者”。据悉,该校注重打好文科“资深教授”和“70后团队”两张名片。一方面,实施“高端引领战略”,充分发挥资深教授在学科、学术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深入推进“70后学术团队建设计划”,形成学术领域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学术队伍群体生长。学校目前共遴选出资深教授12人,在建“70后”学术团队40支。

2008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任务考核与业绩奖励办法》出台,关注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2012年,《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发展指标奖励办法》颁布,按照前期资助、后期奖励的办法,资助110项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项目,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文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启动“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

武汉大学全面推进平台、基地与团队建设,出台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做法。一是首创人文社科资深教师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术引领和提携后学方面的作用。

二是2013年新增1500万元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与特色学科建设。启动“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每年遴选约15支团队,对每支团队给予为期3年、每年10万元左右的滚动资助,激励珞珈新人勇于学术创新、弘扬优良学风、挺进学科前沿。目前,学校已经遴选“70后”学术团队40支。

三是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公开发表有要求、课堂教学守纪律的原则,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容许失败,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大胆创新、追求卓越、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增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自身发展,推进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重视校内研究机构的建设,完善退出机制,进一步提升各学术平台的开放性。

四是树立国际化意识,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紧紧抓住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人文社科国际化工程”,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国际问题研究优势,推动优秀学者和优秀成果走向世界。

http://www.cssn.cn/gd/gd_rwhz/gd_gdxc_1667/201407/t20140725_1267458.shtml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5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