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孩子”谣言凭什么占领朋友圈?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抢孩子”内容刷爆,一大波“抢孩子”的消息搞得人们风声鹤唳。据人民网“求真”栏目描述,这些微信内容除了发生地点不同外,内容基本一模一样,属于“填空式”谣言。
百度一下“抢小孩”的新闻,可以发现这两天是一个新闻辟谣高峰期。地点涉及到北京各区县、四川成都、山西吕梁、海南万宁、湖北枣阳、广东顺德、陕西汉中、山东济南、甘肃兰州、浙江台州等等,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这感觉不是“抢孩子团伙”在作案,简直是快占领全中国了。
如果我们跟踪一下各地的新闻报道之后,可以发现大部分“抢孩子”的网传内容中,有些情况是熟人因纠纷牵扯到孩子,造成“抢孩子”;有些是当事人因精神疾病、吸毒致幻抱走别人孩子;有些完全空穴来风,也有若干疑似人贩子拐孩子的。多种情况混杂一起,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一个地方的警方辟谣了,公布了实情,谣言很快又跑到其他地方去,而且还添油加醋,根据本地情况进行创作发展出新版本。比如精确描述一两个车牌号,或者补上一张“人贩子”戴手铐的照片。在湖北枣阳,两个货车司机的车因为被指认为”作案工具“,每天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害怕遇到情绪激动的群众“把车给砸了”。
这一波“抢孩子”谣言,或许可以视为前段时间朋友圈中“人贩子一律死刑”刷屏的延续。这表明“人贩子”话题带给人们心理层面上的触动和冲击,是相当深远的,可能不是仅仅拿出事实、依法论法能够平息的。
成都警方的专家分析称,“抢孩子”谣言不断发酵的原因有二,“一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威胁到人们基本安全的东西,往往最能引起共鸣,这类谣言正好戳中痛点——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二是偷抢儿童非常能引发人们同情心和保护欲望的。人们的善良与同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但面对不安全感和同仇敌忾的情绪,用造谣传谣是为了获取转发量借机牟利来解释如此大规模的传播行为,虽然很可能是事实,仍有牛头不对马嘴之嫌。
最能安抚人心的办法,是让真实准确的信息快速流动起来。这就要求首先,警方应对每起谣言都要积极应对,尽快把实际情况向公众讲清楚,不留模糊地带;其次,重视真相的传播效率和信息损耗,除了公开,还要考虑到是否被人们所接收、理解并产生正确的判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当坏事给了大家深刻的第一印象,要想消除和扭转,必须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辟谣很重要,辟谣辟到人心里去却很难,何况还有这么多靠谣言浑水摸鱼的人和事存在。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儿童丢失信息平台”这样的一个东西呢?民间不明就里,官方应接不暇,这种处境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林坤)
(见习编辑 金晨)